阿昌族有哪些传统节日

时间:2022-04-29 07:30:02   来源:周公解梦

  阿昌族的由来

  中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阿昌族人口数为33936人,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和梁河县,潞西、盈江、腾冲、云龙等县也有少量分布。阿昌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阿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分为梁河、陇川、潞西3个方言。由于长期和汉族、傣族杂居,大多数阿昌族人兼通汉语和傣语,习用汉文和傣文。有丰富的口头文学。历史上与景颇族、汉族、傣族、白族等关系密切。

  阿昌族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古代汉文史籍中的“峨昌”、“娥昌”、“莪昌”或“阿昌”、“萼昌”等,都是不同时期对阿昌族的称谓。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称为阿昌族。 他们聚居在高黎贡山余脉的丘陵山地、峡谷平坝。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为阿昌族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阿昌族自古即以擅种水稻而闻名。阿昌族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也很发达,尤以善于打制长刀而闻名于世。

  阿昌族的传统节日

  1."窝罗"节

  "窝罗"节是梁河地区阿昌族盛大的民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初四,梁河地区的阿昌族从四面八方汇集在一起,围绕着"窝罗"台方如痴如醉地跳起窝罗舞。"窝罗"台高约1米,4米见方,中央矗着两块约6米高的牌坊,牌坊顶端中央架着一把巨大的木刻满弦弓箭,意示人类始祖遮帕麻用这把神箭射落了妖魔腊訇的假太阳。左牌坊顶端绘着光芒四射的太阳,右牌坊顶端绘着皓月碧空。太阳月亮下面绘制着阿昌妇女服饰的各种彩色图案,意示遮米麻给阿昌人民纺织的龙衣凤裙。节日从纪念人类始祖天公地母遮帕麻和遮米麻重整天地、为民除害、造福人类发展到歌颂党、歌颂社会主义、歌颂阿昌人民的幸福生活。节日期间各级领导前来祝贺,各民族代表队表演节目,还举行阿昌族的传统体育刀舞、棍术、拳术以及对歌、春灯等活动。节日欢快隆重,热闹非常。

  2.火把节

  阿昌族都过火把节,云龙漕涧阿昌族的火把节在农历六月二十五举行,以献五谷神,祈求五谷丰登为主要内容。梁河、户撒地区的阿昌族的火把节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

  3.会街节

  会街,是阿昌族人民的传统集会,多在每年农历九月中旬举行。 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会街原属宗教集会。传说“个打马” (阿昌语,意思是菩萨)在上天取经的路途上,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把经书取到,并决定九月十五日返回人间。阿昌族人民为了迎接“个打马”的归来,便扎起青龙、白象,由男女青年收斋米,煮出斋饭供斋。以后,逐渐演变成民族节日。

  届时,男子穿蓝、黑或白色对襟上衣,黑裤,斜背一个“筒帕”,打包头,脑后留一尺多长的包头布,已婚女子穿袖长而窄的对襟衣和遮往膝盖的裙子,裹绑腿,缠黑布或蓝布包头。姑娘们多是将一根发辨盘于头顶,用二指宽的布围在辨子里,胸前并排四个银纽扣,扣上挂四根长长的银链,戴银沧花和项圈,耳环等首饰。会街期间,主要是耍自象,舞青龙。白象和青龙是村寨里的艺人用竹木精心编扎的,一般是竹木做架,纸糊身,布做象鼻。耍白象时,一人藏在自象的肚里,双手拉动连着象鼻带有滑轮的绳子,象鼻子就上下左右的甩动起来。青龙,由盛装打扮的小伙子挥舞,表演各种动作。

  会街开始,人们给白象、青龙系上红绸,各村寨的男女老 少簇拥着耍白象,舞青龙的队列,敲锣打鼓绕寨一周,然后来到广场,将白象、青龙围在中间。顿时,象脚鼓声,锘锣声,镲声齐鸣,人民跳起欢快豪放的象脚鼓舞。跳时,敲镲者始终和击象脚鼓者斜对着,双脚前后左右跳跃挪动,腿时蹬时收,身体象波浪一样起伏。跳着跳着各往前跨一大步,接着退回往下一蹲,一跨一退一蹲连续三次。情绪达到高潮,镲声连续的“镲镲镲”地打着,拿着树枝起舞的男女也发出一片欢呼声。围观的群众热烈鼓掌欢迎。此时,白象的鼻子甩得更勤,舞青龙的小伙子也更加起劲。

  4.泼水节

  和当地的傣族一样,阿昌族也过泼水节,泼水节期间是年轻人择偶的好机会,届时常常由姑娘家备好八大碗菜肴招待来串亲的小伙子。参加聚餐的人数相符,大家才能落座入席。小伙子要在别人不察觉的情况下把姑娘家的鸡头偷走,如鸡头被姑娘查出来,要罚偷鸡头者一碗酒,否则就要罚姑娘喝酒。如果偷者被人当场抓住,不仅要受罚,还要被姑娘取笑。酒后小伙子要根据菜价,将钱在不让姑娘察觉的情况下交给姑娘。

  5.进洼

  汉语称"关门节",每年六月到九月四个月间,正值农闲时期,在一般情况下,信徒们都到各村寨的佛寺中静坐参佛,听经说法,过佛寺生活,此间还不能进行结婚嫁娶。

  6.出洼

  汉语称"开门节",进洼三个月期满,一年一度的佛寺生活宣告结束,恢复正常的生活。出洼要举行盛大的集会。

  7.烧白柴

  农历十二月举行。为使佛像暖和,各佛寺所属群众,晚上在佛寺附近,将木质成白色的木柴堆成"井"字形,燃起熊熊大火,和佛像一起烤火取暖,求佛保佑。

  8.换黄单

  农历十月,各佛寺所属群众,将做好的黄单,给佛像换上,并将旧黄单取下,以示虔诚。

  阿昌族风俗禁忌

  阿昌族的居住房屋多为土木结构,一正两厢。正房中堂设火塘,会客、议事、日常多在此。中堂正墙上设家堂摆神龛、设“天地君亲师位”,用于祭祖;有“活袍”(经师)之家,旁边另设祭师处,供奉木马、雉尾扇等神物。家堂上忌乱放杂物,忌放刀放枪。正堂内起居、围桌吃饭,长者、老者多坐上方。火塘受阿昌族重视,逢年过节要烧香,舂过年粑粑首先祭祀火塘。火塘上的锅脚石或三脚架或木柴头,忌用脚踏踩或坐在上面,忌向火塘吐口水,也不能从火塘上跨过。阿昌族人家的门槛多为方形木料,忌站,忌坐,忌用刀砍,其观念中门槛代表门风好坏和家道人丁的兴盛。

  阿昌族热情好客,尊老爱幼,有客来家小憩,主人要好酒好茶招待,吃饭礼让上座,如客人年轻辈份小可推辞坐边座或下方坐;遇敬酒倒茶,忌不礼让就接受。阿昌族待客有劝饭习俗,无论会喝酒、喝茶否,忌讳客人不接受;遇劝饭时,无论已饱否都应伸双手捧碗相接;双手接递或起身行礼,视为恭敬。通常劝饭是象征性的,通过劝饭讲情说意,乃至唱劝饭山歌抒情,表示欢迎客人才是真正的缘由。

  阿昌族的民族节日很多。窝罗节是阿昌族的重要节日,同时盛行于梁河、潞西、腾冲、龙陵和云龙县阿昌族大部分地区。窝罗节于每年的正月初举行。阿露节,汉族亦称“会街节”,是陇川阿昌族传统的重要节日,遇农历十月二十六日过节。1993年经德宏州人大常委会确定阿昌族的民族节日统一名称为“阿露窝罗节”,每年的3月19日至20日为统一的节日时间。

  阿昌族也有过年习俗,从腊月二十四起准备过年。初一至十五忌舂碓。犯忌认为牛马不吉,会招引虎豹入寨咬死猪羊。酿甜白酒,做米凉粉,点豌豆粉,罐腌腊腌菜、豆豉、豆腐等各种风味副食。年三十晚吃年饭,饭前先择佳肴到寨头神树下祭献寨神,再回家祭家祖神灵。祭时,户主率全家磕头揖拜并燃鞭炮祭奠。忌未祭先食。

  初一晨,妇女休息,由家中男子抢挑水井里的第一担水。去时,男子执纸火香烛、大米一把及硬币数枚,放井边以谢水井神。初一全日忌扫地。初二忌走亲访客。初二合村欢聚于秋场祭秋神、竖秋杆,谢绝妇女参加,谢绝外寨人进秋场。

  阿昌族的禁忌大多与伦理道德、宗教信仰和封建意识有关,有些内容逐渐发生了变化。主要有:不能跨过木工工具、堂屋的火塘。不能跨过路上拦着的绳子。不能骑马过街或进村。不能跨坐在堂屋门槛上。妇女不能从犁、耙等全套犁田的农具上跨过。男人不走晒有妇女筒裙处。妇女生小孩,未满七天,别家男人不能进入院内。堂屋神龛除自家人外,外人一概不能动,出嫁后的女儿、家中的孕妇也不能动。家堂神龛不能摆放铁器等凶器。吃饭用餐只能男性长者坐上座,女婿年岁再高也不能坐上座。兄弟各自成婚后,互不能进对方的寝室。父亲不能进已婚儿子的寝室。"色曼"只能是男人主祭,全村祭"色曼"时,村里不能留有外寨人,也不许外寨人经过村子,包括嫁到外寨的本村姑娘。死在寨外的人,尸体不能抬回寨子。送葬返回途中,不能回头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