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有哪些传统节日

时间:2022-05-17 03:30:02   来源:周公解梦

  布依族的由来

  布依族自称“布依”、“布雅伊”、“布仲”、“布饶”、“布曼”,这可能是古代“僚”、“蛮”、“仲家”、“蛮僚”、“俚僚”、“夷僚”称谓的来源。在魏晋南北朝至唐代,布依族、壮族都称为“俚僚”、“蛮僚”或“夷僚”,五代以后,布依族称“仲家”、宋代壮族称为“僮”。“仲”与“僮”仍然是同音异写。

  布依族是云贵高原东南部的土著居民,早在石器时代就在这里劳动生息。布依族与古代的“僚”、“百越”、“百濮”有渊源关系。唐代史称“西南蛮”,宋元以后称“蕃”、“仲家蛮”,明、清称“仲蛮”,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布依族。

  布依族与壮族有同源的关系,是古代百越的一支。如今布依族人还保留着一些古代越人的风俗习惯,如居住干栏式房屋、敲击铜鼓等。也有人认为,西汉时的夜郎国,与今布依族有渊源关系。部分布依族人自称为“布依”、“布越”,部分布依族人自称为“布依”、“布曼”,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共同自称,统一用“布依”作为民族名称。

  布依族人民自宋代起,历朝都有反抗封建统治阶级剥削压迫的农民起义斗争,在近代史上,又进行过反对外国教会,反抗日本帝国主义及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民族。

  布依族的传统节日

  1.查白歌节

  查白歌节是贵州兴义地区布依族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届时有周围1 0 多个县乃至云南、广西的各族群众数万人参加,规模可谓盛大。关于节日的来历,传说是古代这里有对青年,男的叫查郎,女的叫白妹,俩人早有爱慕之心。某日,白妹在山上砍柴,险遭猛虎袭击,查郎射杀老虎,二人确立爱情。山官垂涎白妹如花似玉的容貌,但威逼利诱皆告失败,于是害死查郎,抢走白妹。白妹放火烧毁山官宅第,并投火殉情。群众为纪念他们,把当地寨名改叫查白寨,把白妹殉情的日子定为节日,把查郎射杀老虎的地方当作歌场。

  节前各家拆洗衣服被帐,挂满村寨前后,象征白云缭绕,取意干干净净,清清白白。节日里扶老携幼,成群结队,赶往查白寨周围。年轻人不仅盛装英姿,而且带着定情信物,跃跃欲试,盼望得到查郎与白妹那种忠贞不渝的爱情。节日活动的主要内容是赛歌,白天在歌场赛,晚上到住户的院里或屋中唱,主人供给“花米饭”(染成五色的糯米饭)和“茶水”(实际上是米酒,布依人习惯以酒代茶待客)。认亲访友,吃汤锅。传说汤锅起源于炖吃查郎射死的老虎,后来是虎骨炖牛肉汤,现在多以山泉水大锅炖猪肉、狗肉代替。近年来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在节日游乐外,还增加了旅游购物的内容。总之是乘兴而来,满意而归,过了今年,又盼来年。

  2.布依族的大年辰

  辛劳了一年的布依族同胞秋收一过就开始为年节做准备。到了阴历腊月底,家家户户更是忙着杀猪、熏肉、灌香肠,妇女们烤酒,做糯粮粑粑、米花,给家人缝制新衣_新手帕。在外地工作的男人和已婚年轻妇女都要赶回家与亲人团聚。腊月二十三日晚上,布依族同胞用糯米制成的麦芽糖等果品在家里"送灶神",请它向'"玉皇大帝"禀报时。多管人们说些好话,多多赐福与人间。送灶后,人们要准备香、烛等祭神用品,请"先生"写对子,不仅大门上贴,,连侧门、窗户都要贴上"六畜兴旺一等临于.以示人们对幸福签好生活的向往和连求此外,不少人家还要在大门上贴上门神,在家里的墙上贴满各种喜庆的年画。三十晚上是最热闹的日子。布依族从三十到初一是不相互串门的。人们。都在家中烧起一炉熊熊炭火,全家老少围火而坐。他们先用酒肉等物祭把祖宗天地,然后全家人互相祝福,高高兴兴地吃团圆饭。大年初一也很有讲究、人们都在家里北各式彩灯,、晚八各式各样的彩灯一齐点燃,挂在大门口,烘托出了一派红红火火的节日气氛。过了大年初一,人们开始串门拜年,小孩子们须每家拜到,既表承了他们对长辈的尊敬,又可以得到老人们赏给的压岁铁布依族人民是能表善舞的民族,每逢年节,青年男女三三两两相约去"赶表",以歌声来表达被炸的爱慕,或聚在一起在唢呐.现身、根荒、姐妹萧、铜鼓等乐器伴奏声中跳"打花包"、"铜鼓刚把"等欢快的舞蹈.初九那天叫"上九";按当地风俗,到这一天才能"煮生",即先燃起香烛,将生肉供祖宗,然后将生鸡、生自煮熟,再放到香案前供一回之后方能享用。有些布依族地区正月十五过完年,还要正月三十校"小年"。

  3.二月二

  可以说是以祭“老人房”为中心的全民性的祭献活动。解放前,凡有布依族分布的地区,几乎每个材寨都建有专供祭祖的“老人房”。有的放有神牌、香位或挂有皮鼓、铜鼓,平时不许人进出,更早一些时候还有专人守候。每年凡到这一节日前,由村寨轮流承担祭献的承头户,挨家收集祭献所需的东西或捐款,天黑前把祭品(包括鸡、猪肉、各种熟荣和果品)送至“老人房”内,然后由承头户负责祭献。祭毕,由祭献者在老人房共享这些祭品。但在祭献或进食的过程中,有一条传统的禁忌必须严格遵守,那就是不许任何人在这种场合讲话、发出笑声,更不准放屁。据说要是在祭献中有人发出声响,就会招致祖先对看管各种野兽的失灵,到时,村寨里的家禽、牲畜就会遭受野物的偷袭和咬吃。如那一个冲犯了这条禁律,就必须承担全部重祭的一切费用。有些村寨,习惯上还要在那天上,虐诚地在大门上放一个鸡蛋,并面对祭“老人房”的方向表示敬意,到了深夜则由祭献人分头到每家门上取回。在此过程中,都不能发出任仍声响。祭老人房的后两天,一般均不许干农活,青年男女也可邀约到寨外山野僻静处唱歌对调玩耍。无论是聚居区或杂<居这的布依族人民,都把建盖老人房和从事这一祭献活动,看成是与本民族固有文化特彼密不可分的、具有“共同心理素质”的传统表现。

  4.三月三

  三月三是传统的民族节日。地区不同。节日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在贵州省贵阳市马当地区的布依族,将每年的农历三月三称为"地委会"节。据布依族老人讲,开春以后,地蚕危害庄稼,啃食包谷苗等农作物。于是,在三月初三,他们将炒好的包谷花带到坡上去祭地蚕。他们在山坡上边唱山歌边吃包谷花,据说这样可以"迷住"地委,堵住它们的嘴,使他们不能咬种子和禾苗。有的地区将这一天作为祭社神、山神的日子。社神是一村或邻近几个村共建社们,临时集资买猪、牛宰杀供祭.供家之日,外人禁止入村。这一天,望漠的布依族要吃三色糯米饭,关岭地区要做清明粑,贵州省西部地区布依族人民要扫墓。有的地区这天集会唱歌游玩,进行社交活动。

  相传有一家三个亲姊妹同嫁在一个寨子里,日子过得都很好。有一天,外公想去看看外孙,三家的外孙们听说后都争着要外公先到自己家去。外公说,在三月初三那天,你们把自己做的最好的糯食带到寨子路口,看谁家的味道好我就先到谁家去。这天,大女儿家炸了油团,二女儿家打了糍粑,三女儿家做了五色糯米饭,外公来到寨口,把三家的东西打开一看,五色糯米的色泽鲜艳,味道清香,他最喜欢,于是就先去了三女儿家。从这以后,每到农历三月初三,布依族家家户户都要做花糯米饭来招待亲戚朋友,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年一度的三月节。

  5.四月八

  传说这一天是牛玉的生日,所以也称"牛。王节"、"牧童节"。黔西地区也称为"秧"节","开秧门"。贵州荔波一带,每逢这个,节目要做黑糯米饭敬"牛王";望溪县要吃。四色糯米饭;有的地区不但要做糯米饭还要杀鸡备酒祭祖,并用鲜草包糯米饭喂牛,给牛洗澡,让中休息一天,表示人们对耕牛的爱护和酬劳;个别地区还要举行斗牛、赛马等娱乐活动、米花节采花节又称"女儿节,是甘肃省文昙搏赠地区藏族人民的传统佳节。相传莲芝姑娘聪颖伶俐,勤劳智慧。她教会人们垦荒种粮,纺线织布,又采来百草为百姓除病,不幸于五月端阳在采花途中遇险殉难。为了纪念她,人们将五月初四定为"采花节"。届时,藏族姑娘在兄弟的陪伴下,纷纷进山采花。五月春风,花开遍地,杜鹃、芍药、构把、草梅、贝母、酒曲等鲜花争奇斗妍,花如海、歌如潮,令人心旷神怕。姑娘们头戴味香色艳的鲜花环,手捧花束。围着篝火且歌且舞,通宵达旦。黎明时分,姑娘们打扮得花枝招展,边走边舞,向莲芝姑娘道别。采花的队伍进寨时,艾老乡亲们盛情欢迎、款待。姑娘们则给大家赠礼品。晚上,全寨又把采花的姑娘和小伙子们请到一起,互敬美酒,祝福健康、吉祥。

  查白歌节黔西南兴义一带布依族民间节日。时间为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一日。相传,布依族的查郎和白妹相爱,财主抢走了白妹,害死了查郎。白妹悲愤交加,在农历六月二十一日放火烧毁了财主大院。并跳在烈火中殉情了。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对恋人,把查郎受害的地方定名为"查白",把自妹殉情的日子定为"歌节"。多少年来,每当农历六月二十一日"查白歌节""时,布依族青年男女从四面八方聚集在查自地方举行盛大歌会。

  6.六月六

  “六月六”是布依族人民的传统佳节,由于居住地区不同,过节的日期也不统一,有的地区六月初六过节,称为六月六;有的地区六月十六日或农历六月二十六日过年,称为六月街或六月桥。布依族人民十分重视这个节日,有过“小年”之称。节日来临,各村寨都要杀鸡宰猪,用白纸做成三角形的小旗,沾上鸡血或猪血,插在庄稼地里,传说这样做,“天马”(蝗虫)就不会来吃庄稼。节日的早晨,由本村寨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率领青壮年举行传统的祭盆古、扫寨赶“鬼”的活动。除参加祭祀的人外,其余男女老少,按布依族的习惯,都要穿上民族服装,带着糯米饭、鸡鸭鱼肉和水酒,到寨外山坡上“躲山”(当地汉族人民称为赶六月场)。祭祀后,由主祭人带领大家到各家扫寨驱“鬼”、而“躲山”群众则在寨外说古唱今,并有各种娱乐活动。

  夕阳西斜时。“躲山”的群众一家一户席地而坐,揭开饭箩,取出香喷喷美酒和饭菜,互相邀请作客。一直等到祭山神处响起“分肉了!分肉了!”的喊声,人们才选出身强力壮的人,分成四组,到祭山神处抬回四只牛腿,其余的人,相携回到家中,随后各家派人到寨里领取祭山神的牛肉。节日娱乐活动,以丢花包最为有趣。花包是用各种彩色花布做成形似枕头,内装米糠、小豆或棉花籽。花包的边沿缀有花边和“耍须”。丢花包时,男女青年各站一边,相距数米,互相投掷。其方法有右侧掷、左侧掷和过顶掷,但不准横掷。要求甩得远,掷得快,接得牢。花包在空中飞来飞去,煞是好看。如果小伙子将花包向自己心爱的人投掷,没有过肩,包就落地,姑娘由向对方送一件礼物,如项圈、戒指、手镯等物,所送之物,被视为爱情的信物,小伙子将长期保存。

  “六月六”节已有悠久的历史。其起源,各地传说不同,其中有一个说法是,在远古的洪荒年代,布依族的先人“盘古”,在劳动中积累了栽培水稻的经验,年年丰收,后来他与龙王的女儿结婚,生了一个儿子,取名新横。一次儿子冒犯了母亲,龙女一气之下,返回龙宫,再不回来。“盘古”没有办法,只好再娶,一年的六月六日盘古死去,新横从此遭到继母虐待,几乎被害。他忍无可忍,便上天控告继母,并发誓要毁掉她栽培的水稻秧苗,继母知道后,万分后悔,终于与新横和好,并于每年六月六日,盘古逝世这天,杀猪宰鸭,做粑粑、供祭盘古,布依族人民因此每年六月六日都举行祭盘古,供祖先的活动,以示子孙延续、五谷丰收,年复一年,就形成了这个民族节日。

  7.毛杉树节

  居住在黔西南安龙县的布依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也叫"赶毛杉树"。在纳拿和者棉之间,有一块十亩见方的小土丘,当地称它为"毛杉树"。每年从农历三月初三以后的第一个"蛇场天"开始,聚集了盘江两岸的布依族、苗族和其他民族的青年男女赶三天歌会。第一天"蛇场天",大家起吃五色糯米饭来祝贺节日。第二天是"马场天",天一亮人们就赶到毛杉树进行各种传统的文娱活动,傍晚男女青年对歌.通过对歌寻找理想的侣伴。第三天是"羊场天",远方的客人要上路,客人向主人道别,互相祝愿。关于"毛杉树节"有一传说故事,南盘江边有一布依族村寨,寨子里有一叫杉郎的后生,邻寨有一姑娘叫村妹,两人在劳动中相识,在劳动中相爱。正当他们要成亲之际,山上的魔狼抢走了树妹。杉郎大战魔狼,终于救出了树妹。但是魔狼变成了许许多多的"蚂炸"(蝗虫)来糟踏庄稼。树妹为保护庄稼,一连唱了二十七天的歌,害虫随着歌声消失了。但村妹累病了,在三月初三"蛇场天"离开人间。第三天杉郎也因悲伤去世了。不久在杉郎和树妹的坟上长出了杉树。当地的人们称这些树为"毛杉树"。每逢农历三月初三布依族人民便举行歌会纪念他们。

  8.跳花会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二十一口举行布依族的跳花会。每逢节日,小女娃们都穿着艳丽的花边衣服,锁着极好看的盘花纽扣,小伙子们穿着对襟衫,系着留须的腰带,吹着木叶、一个个满面春风。热心的阿妹们为小伙子们牵着马,从五村八寨,从那看不见的半山腰,赶到跳花会地点,那是一个平坦的大草地,旁边有条清澈见底的小河,北面是满含花苞的桐树林。那里到处是人喊马嘶,笑语喧哗,少说也有几千人。牛皮大鼓迅雷般地响震空谷,时快时慢,时抑时扬,加上锵锵的饶钹声,令人陶醉!场上,男女青年这时一群,那里一堆,翩翩起舞,唱着古老的歌,歌声美妙,舞步轻盈,坐在河岸边吹“嘞友”、弹月琴,吹木叶,谈情说爱的青年们,一双双河水般明亮深情的眼睛,向对方表示着热烈的爱情,倒影摇摇,又是一番风味。紧靠着桐林边,搭着一个台子。那里在表演精彩的布依戏,内丰富多彩,整个草坪上充满着欢快、愉悦的气氛。他们唱呀跳呀,不知不觉太阳就落到坡背了,晚霞撒在桐林的花苞上,人们依依不舍地骑上马,陆陆续续地离开了草坪。

  跳花会又是年轻小伙子和姑娘们的搭桥会,他们在草坝上播种了爱情,到了节日的最后一天即二十一日(叫“结合”),宣布一年一度的跳花会结束了。二十二日是“牵羊”日,意思是订婚约,青年人把“羊”牵回家去(把姑娘带回去相亲),看看男方的家境,以决定自己的终身大事。这一天,许多小伙子都去草坝把未来的妻子带到寨上去。可是,害羞的姑娘们哪里肯跨进对象家的门坎?只不过在寨子后面山头上,丛林里,偷偷地看一看对象家坐落何方,二十二日过后,就要做活了,春耕开始了,人们投入繁忙的春耕生产,为夺取来年粮、棉、糖的丰收,为建设山区,进行新的战斗!

  9.祭老人房

  布依族过去信仰原始的自然崇拜,每年节日都要进行祭祀活动,其中祭老人房(寨神)最为隆重,于农历2月选兔日或虎日开祭,各户要奉献鸡蛋和猪肉祭神,祭毕全寨人就地聚餐,以祈望丰收,全寨平安。

  布依族风俗禁忌

  布依族的主要禁忌

  在这各种繁多的禁忌中,其主要的禁忌分为“农事禁忌、节日禁忌、婚嫁禁忌、丧葬禁忌、日常生活禁忌”五大类。对于这些禁忌,虽然有些布依族渐渐的淡化了它的意思,但在日常生活中却成了一种生活和劳作的规则,自然而然的映射出布依族人民的生活方式。

  农事禁忌

  撤秧时节忌放风笨,伯秧子长白苗枯死;立秋前用茅草打结插于田地中,可免庄稼受秋风;秋收季节,忌坐门砍,以免阻碍纸马驮谷进屋;开春第一次春雷,吃“挡雷粑”,可免雷击。

  节日禁忌

  正月初一忌扫地,认为会把钱财扫走;初一至初三忌动土;正月十五前不许在房屋周围显眼处晒衣,认为晒衣会招大风;春节忌用桐油点神灯(家神上点的灯),神台上不许放桐油物品。

  婚嫁禁忌

  订婚和结婚之日忌打雷;迎亲路上忌遇抬死人;忌踩同日出嫁的新娘足印;妇女坐月,男人不许进产房,忌孕妇进屋,若有孕妇误入,须喝电门水才能离去,以免把婴儿奶水带走;忌在娘象生小孩;已婚夫妇忌在娘家或亲友家同房;男女之间不许私通;

  未出嫁的姑娘死了,不能从正门出殡,不立供位;儿媳不能住楼上;儿媳不与公公同桌吃饭,公公不许进儿媳卧房;已婚妇女忌蹲灶上;祭祀山神,妇女不能参加;开财门或驱鬼后,大门上挂筛子,三天内忌妇人入门。

  丧葬禁忌

  不许抬冷尸进寨;五十岁以上的人,忌探望同龄病人或死者,怕同归于尽。

  日常生活禁忌

  青年人不许在老人面前翘脚;红事忌穿白衣、包白帕;新婚媳妇忌在公公和伯伯面前洗脚;忌在家里煮蛇肉吃;小孩忌吃鸡爪、鸡胃,以免写字手发抖、脑子愚笨;出门做生意,出门前忌打破碗和眼皮跳,出门后忌见妇女梳头,忌遇妇女挑空桶,认为这些都是失利的先兆,若遇挑柴人或听见喜鹊叫,则认为是吉利的兆头;

  忌母猪一窝生两仔,狗丁胎生独仔;忌酉时鸡叫、戍时牛啤,认为这些会给人或家畜带来灾难或损失;吃饭忌吹热饭,认为这样家中粮食会自己飞走。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禁忌己日渐淡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