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有哪些传统节日

时间:2022-05-04 19:30:02   来源:周公解梦

  佤族的由来

  我国的佤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盟、沧源、孟连三县,耿马、澜沧、双江、镇康、永德、昌宁、勐海等县也有分布。由于佤族主要分布区在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的怒山山脉南段展开地带,山峦起伏,平坝极少,又称阿佤山区。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佤族人口数为396610。使用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语支。分为巴饶克、阿佤、佤三种方言,每种方言又分若干土语。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新中国成立前,英、美传教士为传播基督教而编制了一种佤文,很粗糙,使用范围小。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派语言工作者对佤语进行了深入调查,并于1957年设计一种拉丁字母形式的佤文。

  佤族是中国云南省的古老民族之一。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元封2年),汉武帝置益州郡,辖境达今高黎贡山以东的广大地区。当时分布在澜沧江以西的佤、布朗、德昂等族的先民,已在汉朝的统属之下。公元69年(东汉永平12年),置永昌郡,辖区包括今临沧、思茅地区和德宏、西双版纳两自治州的佤族分布区。此后,经魏晋南北朝,中原王朝均沿东汉建置,设立永昌郡。唐代,佤族先民受南诏统治。宋代,佤族分布区的北部属大理政权的永昌府管辖。源潮,佤族居住娣区分被属于云南兴盛的镇康路和孟顶路军民总管府。 明朝设立孟连长官司。 再有佤族分布的其他地区有设置了镇康御夷州和孟定御夷府,后又将孟定御夷府分置耿马宣扶司,也称孟定府。清代前期沿明制而略有变更。至光绪十三年(1887)设镇边直隶厅,辖孟连、西盟、澜沧、沧源等地。中华民国时期,沧源、耿马置设治局,镇康、双江、澜沧(包括孟连和西盟)均改为县。

  关于佤族先民的族称与分布:汉晋间统称中国孟高棉语族各民族为“濮”,主要分布于澜沧江及红河以西广大地区,与壮、傣等族先民交错杂处。唐、宋时期,澜沧江以西的“望蛮”、“朴子蛮”、“赤口濮”、“黑焚濮”都是佤崩龙语支各族的族称。元代的“蒲蛮”分“生蒲”(或称“野蒲”)和“熟蒲”。“生蒲”在镇康及其以南,与佤族有直接的渊源关系。

  元、明两代,大量汉族居民移居滇西。与此同时,以今西双版纳和德宏为中心的傣族也日益强大起来。汉、傣以及其他民族的迁徒,一方面使佤族的居住区逐渐地集中到阿佤山区,另一方面佤族也进一步和其他民族杂居共处。明清文献中对怒江和澜沧江流域的居民,有很多不同的族称,其中“嘎喇”、“古喇”、“喇喇”、“哈瓦”、“卡喇瓦”、“哈喇枉”和“卡佤”等就是对佤族的称呼。关于唐以前佤族的情况,历史记载不详,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从西汉至唐初,对于滇西与佤族居住在同一地区、在语言上有着密切关系的崩龙、布朗,经常概括于同一名称之下,被视为同一族体

  佤族的传统节日

  1、“便克”节

  每年农历6月24日为节日,类似其他民族的火把节,但它有自己的民族特点。过节这天,家禽家畜、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要全部关好收齐,不能让其留在野外,别人借去的东西也要收回,家里人不准外出。除了派女孩到旱谷地里采摘小米穗或者几片叶子、瓜果之类外,全寨人谁也不准上山下地干活,不准出门串亲。因为小米比旱谷成熟得早,就先叫小米魂,生怕不干净的人先拿吃,年收成不好。小米穗、瓜果等拿到家后要杀鸡、蒸糯米饭,舂粑粑,由老人念祝语叫魂。这天早上忌讳客人进屋。

  当夜幕降临时,家家户户要点燃火把,竖在屋檐下,整个寨子亮如白昼,接着用干蒿子和香灰撒向室内外,驱逐蚊蝇。青年男女借撒香灰之机互相倾诉爱慕之情,老人们成群结队地巡回喝酒唱调对歌,年轻人集中在舞场上踢竹球,整个寨子沉浸在欢乐的节日气氛之中。在佤族节日中,便克是第一大节日,人们将它视为灭灾驱鬼,送旧迎新,预示家事平安,五谷丰登,六畜满园的隆重佳节,视为旧的灾难、饥饿、疾病的结束,新的吉祥、平安、快乐的开始。

  2、“斋”节

  又称新米节。佤族是一个农业民族,过去生产力水平低下,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弱。因此,围绕农业生产形成了很多敬神祈福的祭祀性活动,有的还渐渐形成定制,发展成为节日。“新米节”便是其中之一。

  “新米节”是稻谷成熟,喜庆丰收,品尝新米的日子。由于气候的差异,各地谷物成熟的时间不同,因而各地区、各村寨,甚至每家每户过节的时间也不一样,但过去一般多在农历七八月份(佤历九十月间)进行。日期的确定,一是根据各自粮食的成熟情况选择吉日。二是以父母或祖父母去世的属相之日为最佳。意在请先祖的灵魂回来,与家人一起同尝新米,共享欢乐。并请他们在天之灵保佑子孙后代家庭幸福,风调雨顺,粮食丰收。为了让各地佤族同胞能够共同欢度“新米节”,1991年,沧源佤族自治县和西盟佤族自治县联合决定,把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四日定为佤族的“新米节”。

  传统的新米节多各家各户独自进行。节日这天,主人早早起床,准备好过节的酒肉佳肴。然后到田里去采割新谷。割回来的谷子一束挂在门上,表示招谷魂进家。其余的搓下谷粒,用铁锅微火焙干,舂出新米,做成米饭。接着举行家祭仪式:盛一碗新米饭,与各种菜肴一起摆于神台之上,请巫师念咒语,祭祀谷神,敬献祖先。仪式结束后,以巫师和老人为首,全家人喜尝新米。之后,主人才打开家门,把自家过节的消息告知邻里乡亲们。于是人们纷纷携带各种礼物前来祝贺。主人则杀鸡、宰猪,甚至剽牛待客,大家欢歌笑语,同享丰收的喜悦。

  3、竹竿舞

  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竹竿舞,过去是有福分的老人死后跳的一种舞蹈,现已成为一种娱乐性的舞蹈。

  舞蹈形式与我国海南省黎族竹竿舞相同。即两根大竹竿平摆在地上,在两根大竹竿外面,人们两人一对,面对面持小竹竿,沿着大竹竿来回滑动碰击,舞者在两竿滑动相撞的空隙中跳动。舞蹈动作为模仿蚂蚁、斑鸠、豹子、画眉等动物形态起跳,活泼欢快。

  竹竿舞,一般在寨中有威望、有影响的老人死后举行,以碓杵击打竹竿而舞,寨中男女老幼均可参加。当地老人说:“人虽然死了,但灵魂不死,它到另一个世界后同样离不开歌舞,所以人们要唱歌跳舞欢送他。”正是这种旷达的生死观,造就了佤族诸多的丧事舞蹈。

  4、“卧”节

  即春节。节日前几个月,家家户户都要备好肉食、柴禾、节日新装等,要维修房屋。临近节日,妇女割草准备马料,男子修水沟迎新水。腊月二十九日,村寨中的舞场上要栽一棵松树,装饰打歌场。腊月三十晚,每家都舂糯米粑粑、滤水酒,请德高望重的老人来家里酹酒祝词。大年初一清早,大家都起来放枪鸣炮,宣布新的一年到来了,这时妇女小孩也都起来抬起竹筒接新年吉祥的“新水”。大年初一是戒忌日,佤语叫“近”。这天全寨人不出寨门,外寨人也不宜入寨进屋,大家只能在家里安闲。大年初二清早照例响起隆隆的枪炮,告示大家今天的拜年日。佤族拜年通常逐家逐户拜一下,备有家宴的吃上一点,未备家宴的喝上两杯水酒就行了。佤族通常在初二这天开始打歌,下午四点左右老年人就到舞场开始打歌。当夜幕降临时年轻人就陆续走入打歌场,老年人也陆续退出舞场。舞场气氛热烈,人们把一年中的激情和快乐尽情释放出来,一直到半夜人们才渐渐散去。过年一般5—7天,打歌也要打3个晚上。过年期间,中老年人喜欢聚在一起唱“宗呷”(唱调),用歌来抒怀,年轻人则聚在舞场上打陀螺、到野外踏青娱乐。信仰佛教的班洪、班老佤族和傣族一样,过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信仰基督教的永和等地佤族除了过便克节、新米节外,还过圣诞节

  5.插种节

  插种节又称“惹岛”节。在山峦重叠的阿佤山上,每当春耕季节,勤劳的佤族人民便忙着耙田耕地,准备插种稻谷,同时举行饶有风趣的插种节。

  插种节当天,大家要修筑好村中的道路,各家房屋内外打扫干净,青壮年自动组成几个小组,有的上山去狩猎,有的在河边捕鱼。打得的猎物和捕到的鱼,煮成稀饭,如果猎手们打到大的马鹿,野猪等返寨时,人们都到寨门去迎接,唱起猎歌。有全寨性活动和各户单独活动两种形式。

  全寨性的活动,要在寨中广场上剽牛一头,然后将牛肉切成块,按户各分一块;各家独过“惹岛”节时,每家主妇要到自己的田地里,做些象征的插种动作。傍晚,全寨男女老幼聚集在通红的火塘边,饮酒唱祝福的歌。领唱者必须是年长者或者德高望重的老歌手。

  佤族风俗禁忌

  佤族信仰自然宗教,活动频繁,生活中有很多忌讳的言行。如:

  (1)不准骑着马进入寨子,到寨口必须下马;寨内的牛角杈忌讳拴马。

  (2)家里如有人生病,屋门口须横放一根竹竿,表示有病人,外人不得进入,也不准他人留在家里住宿。

  (3)家里妇女生小孩,当日不准外人进屋,屋里屋外不准烧肉吃。

  (4)屋里神龛处不能随意放东西,屋子的柱子四周不能挂衣物;室内主人塘前主位是房主人专坐位置,外人不能乱坐,外人男人坐了被认为是污辱主人的妻子。

  (5)女性不准随便乱抓男性的头发,男性不能触女性的脚,忌讳别人摸自己头和耳朵。

  (6)喝酒时必先敬老人,并且先滴一点地上再喝。

  (7)给别人敬酒时,手要向前伸,手心向上;如果手心向下,甚至大拇指和其他手指不分开,就意味着是要掐死对方。

  (8)火塘烧用的“三脚石”不能随便移动。

  (9)不许进圣山乱伐树木和捕杀野生动物;禁止乱砍滥伐墓地的树木。

  (10)杀鸡招待客人,主人必须把鸡头敬给客人,以表示尊重,主人给客人食物时,客人一定要吃(少吃一点也可),否则是对主人不礼貌、不尊重,今后绝不许跨进他家门。

  (11)到播种季节时,如没有祭寨神和家神,就不能播种。到收割稻谷的季节,先要举行迎谷神仪式(佤语叫“闩逢”),否则就不能食用新的稻谷。

  (12)出生的婴儿,满15天,务必由他(她)去自家地里干活(由母亲象征性代替婴儿拔两三把草),由婴儿的哥或姐代他(她)吃一顿米饭和鸡肉,这样,婴儿长大后不仅热爱劳动并且还会富有。

  (13)盖新房,砍伐第一要柱子前,要杀一只公鸡祭神,并看鸡卦凶情况,否则是对树的不敬;庆贺新房盖成必须吃糯米饭,这样,人魂与家魂才相亲相爱,抱为一团。

  (14)赶集时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不许踩别人的脚后跟,否则没有运气赚不了钱,买不到好货。

  (15)安葬死人时,要吃净米饭和肉,不能吃杂粮和蔬菜;人死之后,不给家神祭祀和安慰,不能盖新房和结婚,也不能在新一年里播种。

  (16)已婚分居的弟兄俩,杀猪时,弟要给兄左前腿一只,兄要给弟脊梁肉一斤,否则被视为是忘了祖先的礼。

  (17)山上狩猎时,每顿野味餐都要吃完,不能有剩余带回家,否则山神对你说“你吃不完带回家,以后不让你捕获动物。”

  (18)婚前不能同床,更不许怀孕,否则是对整个寨神的侮辱,要受重罚。

  (19)怀孕的妇女及丈夫不能食用已祭神的食物和酒;产妇不满月时,不许串门聊天;女人的旧衣碎布,千万不能撕下来补男人的衣物。

  (20)不能随便跨过家里的火塘,否则会得罪火神。

  (21)禁止坐在舂米的臼上,否则米碾得不干净;禁止任何人坐在门坎上,否则挡财神进屋;不能用手指去地里棉花蕾和小嫩瓜,否则花蕾和瓜会坠落,蛇会咬手。

  (22)不能让过路人(陌生人)睡在门外,问清情况后,要让他(她)进家里来住,否则将被社会视为良心坏了的家庭。

  (23)见了山里的水泉源,不能堵住,否则会耳聋和皮肤干裂。

  (24)出门时,一路上要注意聆听“鸟神”(小山雀)的叫声,以鸟的叫声和方向来决定行止;吉利时可成寿,凶时则不能前往。

  (25)得疟病的人,禁止吃雌性家畜的肉,否则病永远不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