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智慧书》——认识《薄伽梵歌》的第一本

时间:2019-01-03 08:57:30   来源:周公解梦

《印度智慧书》认识《薄伽梵歌》的第一本书

* 作者:杨逢财

* 出版社:商周出版,出版日期:2009/05/12,出版地:台湾

带给爱因斯坦、林语堂等世界名人无限启发的《薄伽梵歌》,埃默森更直接称它为「天下第一书」,与《道德经》、《圣经》并列为全世界被翻译最多语言的三大经典。

如何无惧面对生死?

如何提升心灵意识?

如何实践真正的瑜伽之道?

什么才是人生的长久之计?

本书阐述印度最精要经典《薄伽梵歌》的核心要义,帮助你了解古印度的智慧,并运用在现代生活中,从中找到心灵的出路。

在这众声喧哗的时代,社会纷乱、人心不定;游离在各种宗教哲学边缘,以探索心灵问题的人,你找到提升自己的精神力量了吗?本书以有根据、有实证的古印度经典《薄伽梵歌》为本,让你了解,从物质世界到精神层面、从个人自己到周遭环境的所有世间真相,进而提供「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依循准则,对于期望达到「身心灵净化」的人,能提供实质的帮助。

本书详介《薄伽梵歌》的基本内容与哲理,对于其中的五项真理「神、时间、物质能量、你自己、行动」都有详尽的说明,是认识印度智慧的最佳入门;同时,深入了解之后,我们也明白前四项是既定存在的;最后一项「行动」,则是唯一一个你能加以选择、改变的部分!人生的向下沉沦或向上提升,就取决于「当下的行动」。懂得如何去抉择你的行动,才能进而提升你的意识,最后真正改变自己的命运!

【关于《薄伽梵歌》】

印度两大史诗之一《摩诃婆罗多》是全世界最长的史诗,约有九万句。《薄伽梵歌》虽然只占了其中七百句,却是古印度部族及现代印度民族的最高精神象征,如果不知《薄伽梵歌》,就难以理解印度民族。表面上,其内容是古印度文明的历史和教化;但实际上,它是以故事的形式,来阐述深奥的生死哲理和人生目标。

《薄伽梵歌》影响印度、东南亚各国及佛教之文化生活、哲学思想甚巨。而且早在两百年前,就盛传欧美,已成为欧美现代瑜伽修持的基础。

【作者简介】
杨逢财,毕业于台湾大学哲学系,印度玛雅埔高等教育中心瑜伽经典学士(Bhakti- Shastri)。

江信慧,政治大学英语系学士、美国密执安州州立大学广告管理学系公共关系硕士。两人皆进入印度「勾迪亚.外士纳瓦」瑜伽传承,旅居印度前后约一年半,学习体位法及《薄伽梵歌》,获国际奎师那意识协会「庙宇崇拜祭司」授证。现任奎师那瑜伽教室负责人,教授《薄伽梵歌》;并于高雄市第一小区大学任瑜伽教师。着有:《瑜伽饮食养生全书》、《最后一堂瑜伽课:薄伽梵歌第15章的故事》、《Discover Yoga:探索瑜伽》、《薄伽梵歌——瑜伽奥义书》。

本书推荐序《实践《薄伽梵歌》的智慧》、作者序《知识的祭祀、布施、苦行》

实践《薄伽梵歌》的智慧

---推荐序

十八世纪时,《薄伽梵歌》首次从古老的梵文翻译成英文,立即在欧美的知识分子之间造成相当大的轰动。直到今天,《薄伽梵歌》仍然受到极大的欢迎,被翻译成无数的语言,包括中文在内,并且风行全球。事实上,我们也观察到《薄伽梵歌》是全世界翻译版本最多的三大经典之一(另外两个是老子的《道德经》和希伯来——基督教《圣经》)。

为什么《薄伽梵歌》会受到如此广泛的阅读和尊崇?本书的写作宗旨已完美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薄伽梵歌》的原始经文若无合适的人指导,就很难正确理解,但本书作者的呈现方式让《薄伽梵歌》变得容易亲近,让人阅读愉快。同样重要的是:本书也建议读者善用《薄伽梵歌》的智慧,以务实的方式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因此我们可以推论说:本书既呼应也符合《薄伽梵歌》的本意,那就是:要让一般人都能理解、修炼并觉悟这些人生问题的深奥真理,以及印度的瑜伽传承对这神圣典籍所诠释出的终极真实。

瑜伽的哲学和修炼发源于古印度。近年来,瑜伽以数不清的形式在全世界的许多地方大受欢迎,包括了台湾、大陆和东亚等其他地区。然而,很可惜的是,这种流行绝大部分是由于瑜伽修炼中关于身体健康等比较表面、短期的利益,而非因为瑜伽修炼中较深入且长久的目标。

事实上,许多修炼不同瑜伽派别的人,竟然不知道瑜伽的深层意义和目的正是:“灵性”的转化提升,以及把握“人身”追求人生的完整与完美。在研究《薄伽梵歌》和本书这必备的姊妹作,在分析五大核心主题或五项真理时,首先都要有理解的意愿;这意味着要先“去除”种种“误解”——也就是那些一直捆绑(连结)我们,并带来不幸痛苦的虚幻假象。这种“去除误解”,或“从虚幻假象中松绑”是第一步,然后才能走向适当的“连结”(“瑜伽”一词的原义),也就是“灵体”(真正的自己)与“终极源头”的连结。而《薄伽梵歌》的最后一个诗节指出,“终极源头”正是yoga-isvara——“瑜伽的主人”

一般而言,在东亚,特别是台湾、大陆地区,人们对于佛教相当熟悉。但是,许多华人不知道佛教系起源于印度,数百年后才传播到亚洲其他地区。大部分的人也不了解佛教和更早的灵修传承之间的关系,以及佛教是如何从这些传承中延续下来的(某种程度上是修正)。意义重大的是,《薄伽梵歌》指出并开启了原初的灵修传承;更为重要的是——重新确认“灵体”(atman)是永恒存在的真理:“灵体”是真正的生命体,而“身体”则从属于灵体,它只是短暂的、外表的覆盖,或说是灵体的交通工具而已。熟悉佛教哲学的读者也许知道,在佛教的传统中一般都否认“灵体”的存在(anatmavada);所以,这是与《薄伽梵歌》的哲学,很基本、也是影响深远的重大差异。同时,敏锐的读者会发现这两者之间也有很多共同点。如前所述,因为佛教自印度早期的灵修传承演变而来,所以,彼此之间肯定存在着可辨识的“家族血缘关系”,这点应该加以承认。

在香港中文大学任教这两年以来,从我自己无可否认的有限经验中,我看到虽然目前人们对瑜伽的注意力仍停留在表面的事物上;但是,对瑜伽传承背后的观点和文化之快速增加的开放态度,正逐渐受到重视。因此,我衷心欢迎本书的问世,它代表了回应这种开放态度的真诚努力。和以前极为不同的是,现在的我们都活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所以,我们有必要、也有义务,以全新的观点,一起来善加利用《薄伽梵歌》的智慧,以便迎接全人类都要面对的个人和集体的挑战。无论如何,我们都必须安排出时间以聆听或阅读这样的智慧,并将此智慧吸收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上。

本书的作者杨逢财先生和江信慧女士已投入研究、实践《薄伽梵歌》的智慧多年,以我对他们的了解,我确信他们有能力以有系统又容易阅读的方式,将这古印度伟大的宝藏如实地传达出来。如今,他们的努力已经产出本书这珍贵的果实;有缘的读者也可因此做好准备,阅读到完整的《薄伽梵歌》,并从中得到完全的好处。

肯尼迪-华培博士(Dr. Kenneth R. Valpey)

英国牛津大学宗教学博士,现任英国牛津大学印度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国际奎师那知觉协会”管理委员会/启迪灵性导师。


-------------------------------------------------------------------------

知识的祭祀、布施、苦行

---作者杨逢财序

人必有一死。

再怎样厉害的人,最后仍得匍匐在死神的脚下。

如果“死亡”不是任何一个人克服得了的,那么,要如何面对或准备?

生时能改造命运,死后能脱离生死循环,都取决于“当下的行动”。

有力量避免“错误行动”,有勇气从事“正确行动”,甚至能实践“超然行动”,这需要有“真理”——“灵性知识”为依归。

“即使你罪大恶极,只要登此知识之舟,就能渡过罪恶苦海。就像烈火把所有的薪材烧成灰烬,灵性知识之火会把所有行动化为灰烬。”(4.36-37)

“真理”,梵音tattva,是《薄伽梵歌》等古印度经典的主题。

《薄伽梵歌》出自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很久以前,在印度北方发生了一场世界大战。战争就要开打之时,正义的阿尔诸纳王竟然“放弃行动”,不想打仗,薄伽梵——奎师那,就教导他瑜伽知识与绝对真理;最后,去除了疑惑的阿尔诸纳,意志坚定地战斗,终于夺回失去的王国。

《薄伽梵歌》的知识——五项真理,教导我们全面地认识自己的身心灵、时间、物质世界和一切的源头——奎师那,并使所有人都能依照自己的愿望,采取适当的行动,达成自己的人生目标。

奎师那——“瑜伽的主人”,更教导我们修炼瑜伽来“与他连结”,以便超越“物质能量”,超越生死。若不是有至尊无上的具体目标,被“时间”迷惑的我们会看不清;深陷轮回苦海的我们,也会抓不住那“唯一的”、“向上的”、“超越的”真正力量。

虽然,这场神圣对话的背景是久远以前的印度,但是这些真理不是只属于印度、印度人或只适合古代而已。奎师那所指称的“你”,是所有的众生。奎师那也没有预设条件:认同灵性、愿意提升意识也好;只想努力工作,享受人生也可以!因为:所有人都在遵循奎师那的道路,只是途径、方法不同而已。(4.11)

《薄伽梵歌》的真理超越时间、空间,不分国籍、种族、宗教、性别、贫富、贵贱,奎师那希望所有人都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生命动能!然而,奎师那也说“这”是raja guhyam,绝秘之秘,要真正了解秘密,说真的,也绝非买来、看过就能成就!

一九九五年笔者便已拿到英文版的《薄伽梵歌》,到如今,十四年的时光匆匆流逝。现在回想起来,当时虽号称“看完《薄伽梵歌》”,然而,事实上,没有理解多少、也没有什么信心去实践——直到遇见一位师徒传承中的灵性导师……

正如奎师那在第十八章所言,研读《薄伽梵歌》是一场“知识的祭祀”(18.70)。现代所谓知识普及,但,实际上却是“假知识”的泛滥成灾;无法提升意识,也不能自然地强化品德与转化气质,而且,往往是使人加速堕落的居多。而奎师那亲自讲述的真理,要解救众生的《薄伽梵歌》,在全世界的版本也有数百种之多,但能自然转化、提升读者的却也是屈指可数!

原因何在?这些作者是否领悟、实践真理?或是“知而不能行”、言行不一?甚至还曲解经典与奎师那的话!

《薄伽梵歌》第四章提到,不同的人会从事不同的“祭祀”,而到最后,一切祭祀所带来的真正成果应该是:找到一位真正的灵性导师——因为他是“洞见真理的人”(tattva darshina),向他询问、服务、皈依,他就会把知识或真理传授给你!(4.34)如果不能得到这样的成果,种种祭祀、苦行、研究经典、心智推敲、自创功法都是盲修瞎练,人只能在物质乱象中继续浮沉,自以为是地虚度一生。

《摩诃婆罗多》中潘度五子被放逐了十三年之后,仍需决一死战,才得以收复国土,笔者自然比不上潘度五子;但是,在《薄伽梵歌》中十四年来的觉醒与成长,也是一场身心灵的革命。人生就是一场战役,要征服、要净化自己的“感官、心念、假我”和种种虚假的“物质能量”,更唤醒并保护“灵性真我”。经典和武器的梵文都是shastra,所以,“五项真理”(经典)是每一个追寻“真我”的“灵性战士”必备的武器。要为觉悟真我而向物质幻想宣战,要坚持与那绝对真理——超越生死的至尊目标同在!

这场追求真理、实践真理的“知识的祭祀”,也是我们在智力、心念、感官上的“苦行”锻炼;如今之出版发行,更是真理的“布施”!

祭祀、布施、苦行是“信仰”的要件;“信仰”能赐予力量,伴人走过生死之间的起落动荡。探索《薄伽梵歌》五项真理的“祭祀、布施、苦行”,不只是正确而超然的行动,也是笔者亲身证悟的生命纪录。

仅以此书,与天下瑜伽知音共勉!愿大家都能从本书引得 “知识之火”,在提升意识的旅程中烧净一切罪,除尽所有苦,最终得到那冲破生死黑暗的绝对真理——爱!奎师那(Krishna Pre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