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死亡:迎接来生》| 斯蒂芬卡那普·施瑞南

时间:2019-01-03 08:57:30   来源:周公解梦

死亡系列谈:(一)死亡的意义

死亡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个令人恐惧的话题。施瑞奎师那在《博伽梵歌》中解释说,死亡如同我们生命的伴侣。根据《梵歌》的说法,我们的一生中无时无刻不经历着死亡。

因为死亡意味着更换躯体,我们的躯体在我们的生命进程中戏剧性地改变着。

如果你遇到一个六个月的婴儿,等他五岁的时候你再看见他时,你可能会认不出他。你见过的六个月时的躯体已经完全改变了,甚至连细胞也不同。从童年到老年,每个人、每个躯体都在经历持续不断的改变。奎师那说,这躯体的改变就是死亡。正如体困的灵魂经历童年、青年、老年,同样的,躯体死亡时灵魂离开躯体,接受另一个躯体。

阿尔诸那担心他的家庭成员将在战争中死亡,以至于不愿作战。他说:“即使我赢得三个世界,我也不能快乐。”和阿尔诸那一样,每个生物体都在担心死亡。为了消除阿尔诸那对家人死亡的担忧,圣主奎师那为他进一步解释了死亡。

死亡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有些人认为死亡是一切的终结。从物质的角度来说死亡是这一生和这一躯体的终结,但不是永恒存在的灵魂。

查尔瓦卡哲学声明:

rnam krtva ghrtam pibet yavaj jivet sukham jivet

bhasmi-bhutasya dehasya kutah punar agamanao bhavet

根据查尔瓦卡哲学,一旦某个人死亡,他的躯体变成灰烬,一切消失。那是一切的终结。死亡后没有出生。只要你还活着就尽情享受。不要忧心任何事。尽你所能的享受,因为不存为结果。有些人在这种哲学观念的影响下忽视死亡。

普遍而言有两类人:一种人十分关心死亡,因为无知或缺乏恰当的知识而恐惧死亡;另一种人疯狂的感官享乐,无法忍受死亡的想法。在两种情况下,对死亡的无知都很明显。

因此,有必要理解“死亡究竟意味着什么”。有关这一点,主奎师那在《薄伽梵歌》中说:
dehino smin yatha dehe
kaumaram yauvanam jara
tatha dehantara-praptir
dhiras tatra na muhyati
(《薄伽梵歌》2.13)

“正如体困的灵魂经历童年、青年和老年的变化一样,当这个躯体死亡时,其中的灵魂便进入另一个躯体。清醒的人不会为这种变化所迷惑。”

死亡意味着改变躯体。实际上我们的躯体每时每刻都在改变,因此每个人都在重复死亡。

正如我们的躯体在整个一生中都在改变,他们也在死亡的时刻改变。当目前的躯体年老体衰、不再有用时,灵魂离开这个躯体,并且根据过往的卡尔玛接受另一个。

圣帕布帕德在他的要旨中这样解释上面这个诗节:“每一个生物体都是一个个体灵魂,其躯体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从儿童到青年,然后到老人,但灵魂是同一个,没有任何变化。死亡时,个体灵魂更换躯体,投生到另一个躯体中。既然灵魂在来世肯定会有一个物质的或灵性的躯体,那么阿尔诸那就没有理由为彼士玛或朵纳的死亡而悲伤,尽管他很关心他们。相反,他应该为他们更换躯体、恢复活力而高兴。人在这一世的所作所为,决定着更换后的躯体带来的是享受还是受苦。彼士玛和朵纳都是高尚的灵魂,来世肯定不是得到灵性的身体,就是得到适合住在天堂星球的躯体,享受高级的物质快乐。因此,无论是哪种情况,都没有理由悲伤。

任何一个对超灵、个体灵魂、物质自然与灵性自然有完整认识的人,都叫做最清醒的人。这样的人永远不会被躯体的变化所迷惑。”

为什么灵魂离开躯体?这个物质世界在卡拉或时间因素的影响下运作,使一切物质的东西退化。

躯体是物质的,它要经历几个阶段和改变。这躯体由不永恒的物质元素构成,但灵魂是永恒的。当躯体被毁灭,灵魂还存在。

通过这点,我们能看到永恒的灵魂被迫从一具短暂的躯体转移到另一具躯体中。正如人们丢弃破旧无用的衣服,另择新衣;灵魂放弃不再运作的躯体,接受新的躯体。施瑞奎师那在《薄伽梵歌》中宣布:

vasamsi jirnani yatha vihaya
navani grhnati naro parani
tatha sarirani vihaya jirnany
anyani samyati navani dehi

“正如人们脱下旧衣换新装,灵魂放弃老而无用的物质躯体,接受新的物质躯体。”(《薄伽梵歌》2.22)

圣帕布帕德进一步解释:“原子般的个体灵魂更换躯体是不争的事实。即使当代科学家不承认灵魂的存在,他们无法解释心中能量的来源,也不得不接受躯体从童年到少年、少年到青年、青年到老年的不断变化。老年以后,这种变化就会转到另一个躯体中。”

灵魂如何改变躯体?灵魂有两层覆盖:一层是由土、水、火、空气和以太构成的粗糙躯体,这些元素组合在一起形成肉眼可见的形体;另一层是不被肉眼所见的精微躯体,由心意、智性和假我构成。

当死亡的时刻到来,灵魂离开粗糙的躯体,但精微的躯体与灵魂同在。帕茹阿玛特玛(超灵)或心中的至尊主,也伴随着灵魂。

精微躯体的元素之一是心意,心意携带着灵魂所有的欲望。根据心意中储存的欲望,灵魂到达它未来的目的地。始终陪伴着灵魂的超灵,指导着这一切进行。只要心意里还有物质欲望,灵魂被迫接受这个物质世界不同形式的躯体。一旦心意不再有任何物质欲望,灵魂立即回到灵性世界,在那里重获灵性躯体。

圣帕布帕德在《薄伽梵歌》(2.22)的要旨中详细解释说:“凭借超灵的恩典,原子般的个体灵魂才有可能更换躯体。就像一个朋友满足另一个朋友的愿望一样,超灵满足原子般灵魂的愿望。《蒙达卡奥义书》和《水塔刷塔尔奥义书》等韦达经典,都把超灵和个体灵魂比喻成是落在一棵树上的两只友好的鸟儿,其中一只鸟(原子般的个体灵魂)正在吃树上的果子,而另一鸟(奎师那)则只是注视着他的朋友。虽然这两只鸟在本质上相同,但其中一只迷恋物质之树的果实,另一只则在旁见证朋友的活动。奎师那是那只见证鸟,阿尔诸那则是那只啄食的鸟。虽然他们是朋友,但一个是至尊主人,一个是仆人。原子般的灵魂忘了这种关系,因而从一棵树换到另一棵树——从一个躯体转入另一个躯体。个体灵魂(吉瓦)在物质躯体这棵树上苦苦挣扎,但只要他同意接受另一只鸟为至尊的灵性导师,就像阿尔诸那自愿皈依奎师那并接受他的指示一样,那么在从属地位上的鸟儿(个体灵魂)就会立即摆脱一切悲伤。《蒙达卡奥义书》(3.1.2)《水塔刷塔尔奥义书》(4.7)都证实了这一点。

samane vrkse puruso nimagno
nisaya socati muhyamanah
justam yada pasyaty anyam isam
asya mahianam iti vita-sokah

“尽管两只鸟同在一棵树上,但那只正在啄食的鸟,作为树上果实的享受者却满怀焦虑和忧闷。可是,如果这只受苦的鸟以某种方式把脸转向他的朋友——至尊主,认识到他的荣耀,便会立即摆脱一切忧虑。”阿尔诸那现在已经把脸转向了他永恒的朋友奎师那,从他那里学习理解《薄伽梵歌》。这样,他通过聆听奎师那的教导,就能明白至尊主至高无上的荣耀,摆脱悲伤。

至尊主在这里劝告阿尔诸那:不要因他祖父和老师的躯体变化而悲伤,相反应该高兴能在正义的战争中杀死他们的躯体,使他们立刻摆脱躯体的各种报应。在祭坛上或正义的战场上捐躯,可以立即清除躯体的报应,升入更高的生命境界。所以,阿尔诸那没有理由悲伤。”

《圣典博伽瓦谭》如下定义死亡:
jivo hy asyanugo deho
bhutendriya-mano-mayah
tan-nirodho sya maranam
avirbhavas tu sambhavah

“生物按照他从事的功利性活动,得到相应的具备一套物质心念和感官的躯体。当他从事的特定活动所引起的反作用结束时,那结局成为死亡,而当某种反作用开始时,那开端称为出生。”(《圣典博伽瓦谭》3.31-44)

dravyopalabdhi-sthanasya
dravyeksayogyata yada
tat pancatvam aham-manad
utpattir dravya-darsanam

yathaksnor dravyavayava-
darsanayogyata yada
tadaiva caksuso drastur
drastrtvayogyatanayoh

“当眼睛因为神经病变的折磨而失去它们看颜色或形象的能力时,视觉器官便作废了。靠眼睛和视力观看的生物,失去了他看的能力。同样,当肉体——感知存在对象的场所没有能力感知时,那称为死亡。当人开始把肉眼看成是自己本人时,那称为死亡。”(《圣典博伽瓦谭》3.31.45-46)

圣帕布帕德在他的要旨中解释:“当人说‘我看到’时,意味着他用他的眼睛或带着眼镜看到了;他是靠看的工具或视觉器官看到的。如果看的工具损坏了或视觉器官病变无法工作了,那么观看的人也就看不到了。同样,充满活力的灵魂此刻在这个物质躯体中活动,当物质躯体因无法再运作下去而停止工作时,住在其中的灵魂也就停止从事他那些引起反作用的活动了。生物的活动工具(躯体)损坏无法工作时,就称为死亡。生物再次得到一个新的活动工具时称为出生。由于躯体一直在改变,生与死的过程每一刻都在进行。最终的变化称为死亡,而接受一个新的躯体称为诞生。那就是对生与死的问题的解释。事实上,生物既不出生也不死亡,而是永恒存在着。

正如《薄伽梵歌》(2.20)诗中所证实的:“生物永远不死,即使是这个物质躯体死亡或毁灭后也不死。”

 

死亡系列谈:(二)死亡是人生最重要的时刻

目前地球上绝大多数人要么害怕死亡,要么对死亡漠不关心。这两种人都极度缺乏理解死亡时刻的重要性。每个人尽一切可能避免死亡,或者以不同的方式延迟死亡。没人想面对死亡,没人想花时间思考什么是死亡。

我们也许不想死,但死亡无疑拥抱着我们。死亡是我们的同游,形影不离的伙伴。我们也许有那么多朋友会丢下我们,但死亡绝不会丢下我们。

死亡总把我们放在他前面。死亡伴随着出生。任何出生的人都必须死,任何死了的人将再次出生。施瑞奎师那在《博伽梵歌》(2.27)诗节中说:

jatasya hi dhruvo mrtyur
dhruvam janma mrtasya ca
tasmad apariharye rthe
na tvam socitum arhasi

“出生后必然要死亡,死亡后必然会再生。因此,你在不可避免地要履行职责时不该悲伤。”

圣帕布帕德对此阐释说:“今生的活动决定来世的投生。一段时间的活动终止以后,就必然会有死亡,然后为下一段时间的活动而投生。生物就这样一直不断地在生死中轮回,不得解脱。然而,生死轮回并不鼓励毫无必要的谋杀、屠宰和战争。当然,为了维护人类社会的法纪和治安,暴力和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人们在死亡的时刻神志不清,那是人生中最不期待的时刻。但实际上,它是我们人生中最有价值的时刻,因为它决定着我们未来的目的地。施瑞奎师那在《梵歌》中说:

yam yam vapi smaran bhavam
tyajaty ante kalevaram
tam tam evaiti kaunteya
sada tad-bhava-bhavitah

“琨缇的儿子啊!人在离开躯体时无论记起什么情形,就必会达到那情景。”(《薄伽梵歌》8.6)

圣帕布帕德进一步解释道:“这里解释了人在死亡的关键时刻改变其本性的程序。人在死亡时如果想着奎师那离开躯体,就获得至尊主的超然本性,但如果不想奎师那而想别的,就无法到达同样的超然境界。我们应该非常谨慎地注意这一点。怎样才能怀着正确的心态死去呢?巴茹阿特王尽管是一个伟人,但由于死亡时想着一头鹿,结果在下一世转到一头鹿的躯体中。他虽然在鹿的躯体中记着前世的活动,但还是不得不接受动物的躯体。理所当然,人一生的思想积累起来影响死亡时的想法,所以这一生制造下一世。人如果今生在善良属性的层面上生活,一直想着奎师那,那么就有可能在死亡时想着奎师那,而这将帮助人转升到奎师那超然的住所去。人如果全神贯注于为奎师那做超然的服务,那他的下一个躯体就是灵性(超然)的,而不是物质的。因此,吟诵、吟唱“哈瑞-奎师那 哈瑞-奎师那 奎师那-奎师那哈瑞-哈瑞/哈瑞-茹阿玛哈瑞-茹阿玛 茹阿玛-茹阿玛 哈瑞-哈瑞”,这是在死亡时成功地改变自己存在状况的最佳方法。”

我们可以从《薄伽梵歌》以上的诗节中,总结出人体生命的真正目的是:准备死亡,准备面对生命中特殊的那一刻。因此我们应该倾其一生为决定我们未来之地的那一刻做准备。

在我们的生命进程中,我们要通过如此多的考验,有的失败,有的成功。当我们通过考验时欣喜万分,我们或许能通过所有的考验并对此骄傲。但是如果我们在最后一个考验,面对死亡的时候失败,那么我们所有的快乐与努力都将无果而终。

因此,一个人怎样死亡,在什么知觉中死亡,十分重要。正如奎师那所说,“琨缇的儿子啊!人在离开躯体时无论记起什么情形,就必会到达那情景。”这句话表明至关重要的一点,我们需十分小心我们离开躯体时的知觉。

如果一个人离开躯体时想吃肉,那么他将得到一个更适合吃肉的狮子或老虎的躯体。

如果一个人临终时非常严肃的考虑着怎么保护财产,或者他死后谁来保护他的财产,那么这个人可能会投生于一只狗,回到同一个家庭看护财产;也可能变成一条蛇回去保护财产。

如果一个人很喜欢睡觉,他也许会投生于一头诸,以便他想睡多久就睡多久,享受睡觉的乐趣。

但是,如果一个人在死亡时想着看奎师那,他将达到更高的目的地。施瑞奎师那在《薄伽梵歌》(8.5)诗中说:

anta-kale ca mam eva
smaran muktva kalevaram
yah prayati sa mad-bhavam
yati nasty atra samsayah

“在死亡时铭记着我离开躯体的人,立即获得我的本质。这是毫无疑问的。”

圣帕布帕德对本诗节解释道:“这节诗强调了奎师那知觉的重要性。任何人怀着奎师那知觉离开躯体,都立即转升到至尊主超然的自然中。至尊主是纯粹中最纯粹的,因此一直满怀奎师那知觉的人,也是纯粹中最纯粹的。铭记一词十分重要。不纯粹的灵魂不通过做奉爱服务培养奎师那知觉,因此想不起奎师那。所以,必须从人生的早期开始培养奎师那知觉。要想在死亡时达到成功,就必须记住奎师那。

“因此,应该一直不停地吟诵、吟唱玛哈-曼陀,即:哈瑞-奎师那 哈瑞-奎师那奎师那-奎师那 哈瑞-哈瑞 /哈瑞-茹阿玛 哈瑞-茹阿玛 茹阿玛-茹阿玛 哈瑞-哈瑞。主柴坦亚忠告说:人应该像树一样忍受。

“吟诵、吟唱“哈瑞-奎师那”的人也许会遇到许多困难,但应该忍受一切困难,继续吟诵、吟唱“哈瑞-奎师那哈瑞-奎师那 奎师那-奎师那 哈瑞-哈瑞/哈瑞-茹阿玛 哈瑞-茹阿玛 茹阿玛-茹阿玛 哈瑞-哈瑞”。这样,人在死亡时就能获得培养奎师那知觉所具有的一切好处。”

圣帕布帕德曾经用一个学者和一个船夫的故事阐述这一点:

“孟加拉有许多河流,人们通常要坐船通行。一个来自加尔各答的博学学者,准备坐船回家,心里十分高兴。他对船夫说:‘亲爱的船夫,你知道这些星星,这些天象,是怎么运作的吗?’

‘不,先生,我不知道。’

‘哦,你失去了百分之二十五的生命,你什么都不知道。’一段时间之后他又问,‘你知道地质学,土、水是怎么运作的吗?’

‘不,先生,我是穷人。我能知道什么?’

‘哦,你失去了百分之二十五的生命。’这时天空突然出现一团乌云,顿时狂风大作。

船夫问道,‘先生,你知道怎么游泳吗?’

‘不,我不知道。’

‘那你要失去百分之百的生命。’(笑声)‘你将被淹死。’

他跳下水淹死了。

(1974年6月14日,圣帕布帕德在巴黎的讲课)

圣帕布帕德常常引用一个孟加拉谚语,sadhana karo bhajana karo marte janale haya。你所有的萨达纳和巴佳那都将在死亡的时刻被检验。

如果仅仅通过在死亡的时刻记住奎师那,我们的生命将变得完美。有人也许会说,“我们为什么要承受那么多麻烦练习奎师那知觉,遵守那么多规范原则,牺牲我们的感官享乐?我们随心所欲度过一生,在死的时候记住奎师那就了。”

不幸的是,那是不可能的。因为奎师那不属于我们的心意,奎师那不在我们的心意控制之下,奎师那超越我们的心意和智性。

除非奎师那以自己甜美的意愿,展现在那个人的心意中,否则没人能记住奎师那。对那些终其一生为奎师那做爱心服务的心爱奉献者,奎师那将以自己的愿望展现。

《圣典博伽瓦谭》(1.18.4)诗节声明:

nottamasloka-vartanam
jusatam tat-kathamrtam
syat sambhramo nta-kale pi
smaratam tat-padambujam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那些毕生都在谈论有关韦达赞歌歌颂的人格首神的超然话题的人,那些一直不断铭记至尊主莲花足的人,直到他们生命的最后一刻都不愿意去冒有错误概念的危险。”

圣帕布帕德在他的要旨中写道:“在人生最后的时刻,能记住至尊主的超然本性,就能达到生命最高的完美境界。要达到这种完美的境界,就必须聆听舒卡戴瓦哥斯瓦米那样解脱了的灵魂,或与他同一个师徒传承中的灵性导师,歌唱描述至尊主真正的超然本性的韦达赞歌。聆听心智思辨者吟唱韦达赞歌,不会有任何收获。同一个人,如果聆听真正觉悟了自我的灵魂,描述有关至尊主,并靠谦卑、顺从地做服务,正确地理解所听到的内容,一切真相就会变得,像水晶一样清澈透明、显而易见。这样,谦恭的门徒就能够超然地生活,一直到人生的最后时刻。依靠科学的方法,人甚至在死亡时,因身体系统紊乱而造成记忆力极度衰弱时,都能记着至尊主。对一个普通人来说,濒临死亡时,很难再如实地记清楚什么事,但凭借至尊主和他的真正奉献者灵性导师的恩典,人却可以轻易地做到这一点。帕瑞克西特王就做到了这一点。”

当今大众有一个普遍的趋势认为,没必要从人生的早年就开始练习达尔玛或巴克缇,人年老的时候练习达尔玛就可以了。因此在老年,当死亡临近时,人应该开始练习达尔玛为死亡做准备。

这个概念最终会误导我们,以为在老年时最关注练习达尔玛,但是我们也许不会活那么长。我们无法控制我们何时死亡。实际上,因为老年是死亡来临的前奏,因此,我们应该把我们生命的每一阶段,都当作老年,死亡能在任何时刻到来。

英语中,当某人问:“你多大了?”回答也许是,“我十岁了”,或者“我二十岁了“,或“我五十、或者七十岁。”要点是,无论你是二十岁、三十岁或者七十岁,你已经老了。

这说明,等待老年时才开始练习奎师那知觉是不明智的。

施瑞帕拉德.玛哈茹阿佳说:

kaumara acaret prajno
dharman bhagavatan iha
durlabham manusam janma
tad apy adhruvam arthadam

“有足够智慧的人应该运用人体形式,在人生的最初阶段——幼小的孩提时代,就开始练习做奉爱服务,停止从事所有与奉爱服务无关的其他活动。人体最难得到,尽管如其他躯体一样短暂,但却因为在人生中能做奉爱服务而很有意义。哪怕是真诚地做一点点奉爱服务,都能使人达到十足的完美。”

圣帕布帕德在要旨中解释:“韦达文明和阅读韦达经的全部目的,是要在人体生命形式中达到做奉爱服务的完美阶段。因此,按照韦达体系,从人生的最初阶段,也即五岁的孩提时代开始,就要受到当贞守生的训练,以便修正人生的活动,使自己可以完美地做奉爱服务。正如《薄伽梵歌》第2章第40节诗说:‘在这条路上哪怕前进一点点,也能使人得到保护,从而免于最可怕的危险。’现代文明不参考韦达文献的意见,对人类社会的成员是如此冷酷,以致不教导孩子成为贞守生,而是打着控制人口增长的旗号,教人如何杀死自己那还在子宫中的孩子。如果孩子侥幸没送命,就被教育成只知道感官享乐的人。逐渐地,整个人类社会中的成员都失去了对追求完美生活的兴趣。事实上,人就像猫和狗一样生活,通过准备自己再次轮回到八百四十万种生命形式中的低等物种中浪费自己的人体生命。奎师那知觉运动渴望通过教导人们做奉爱服务造福人类社会,这样可以拯救人再次降级过动物生活。正如帕拉德王已经说明的,为至尊主做奉爱服务的科学内容分别是:聆听并歌唱主维施努超然的圣名、形象、品质、随身用品、随行人员及娱乐活动,铭记它们,侍奉他的莲花足,用十六种用品恭敬地崇拜至尊主,向至尊主祈祷,成为他的仆人,将至尊主视为自己最好的朋友,把一切都献给他。(sravanam kirtanam visnoh pada-sevanam/arcanam vanda-nam dasyam sakhyam atma-nivedanam)。在所有的学校、学院和大学中,以及在家里,所有的孩子和年轻人,都该被教导聆听有关至尊人格首神的一切。换句话说,他们应该被教导聆听《薄伽梵歌》中的知识,并在生活中实践这些知识,从而在做奉爱服务的过程中变得坚强,不再害怕被降低过动物生活。在这个卡利年代中,做奉爱服务的方法已经被极度地简易化。经典中说:

harer nama harer nama
harer namaiva kevalam
kalau nasty eva nasty eva
nasty eva gatir anyatha

人唯一需要做的是,吟诵、吟唱“哈瑞-奎师那“这首伟大的曼陀。致力于练习吟诵、吟唱”哈瑞-奎师那“这首伟大曼陀的人,内心将被完全净化,从生死轮回中得到拯救。”

《圣典博伽瓦谭》中清楚阐明了人离开躯体时,心意的状态决定他的目的地。这本书前面提到的巴茹阿特玛哈茹阿佳的故事,在《圣典博伽瓦谭》中有详细的描述。

下面是《至尊奥义书》中的一个诗节,以及圣帕布帕德的要旨摘要。这个描述更清楚地说明了,人在临死时记住主的重要性。

vayur anilam amrtam
athedam bhasmantam sariram
om krato smara krtam smara
krato smara krtam smara

“就让这短暂的身体烧成灰烬;就让生命之气融汇于整体之气中。啊!我的主,请你记着我一切的牺牲,因为你是终极的享用者,请你记着我为你做的一切。”

(《至尊奥义书.曼陀罗17》)

圣帕布帕德在要旨中阐释道:“这一节曼陀罗中,生物体祈求在脱离物质身体及物质空气后进入神的灵性王国,奉献者祈求主记着他的活动,记起在物质身体化成灰烬以前他所作的祭祀牺牲。在人死亡时,人完全知觉着自己过往的行为,不忘终极的目标,便会作出这样的祷告。在物质自然的完全支配底下记起他在物质身体存在所作的罪恶活动,便在死亡后得到另一个物质身体。《薄伽梵歌》第8章第6诗节证实了这一真理:

yam yam vapi smaran bhavam
tyajaty ante kalevaram
tam tam evaiti kaunteya
sada tad-bhava-bhavitah

‘人在离开现在的躯体时,无论想着怎样的情景,在下一世,必能到达那境界。’

因此,心意搭载在死者的欲望,进入下一个生命。

人类有别于心意还未发展的低等动物,像晚上做梦一样,他能够记起转瞬即逝一生人的活动;因此,如果他的心意依然充满着物质欲望,便不能够以灵性的身体进入灵性的王国。奉献者修习对主的奉献服务培养爱神的知觉,就算奉献者在死亡时候记不起他为主作的神圣服务,主也不会忘记他。这段祷告提醒主记起奉献者的牺牲,但是就算没有这样的提醒,主也不会忘记纯粹奉献者的奉献服务。”

 

死亡系列谈:(三)死亡不可避免

jatasya hi dhruvo mrtyur
dhruvam janma mrtasya ca
tasmad apariharye rthe
na tvam socitum arhasi

“出生后必然要死亡,死亡后必然会再生。因此,你在不可避免地要履行职责时不该悲伤。”(《薄伽梵歌》2.27)

圣帕布帕德在这个诗节的要旨中写道:“今生的活动决定来世的投生。一段时间的活动终止以后,就必然会有死亡,然后为下一段时间的活动而投生。生物就这样一直不断地在生死中轮回,不得解脱。然而,生死轮回并不鼓励毫无必要的谋杀、屠宰和战争。当然,为了维护人类社会的法纪和治安,暴力和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没人可以逃避死亡。死亡对每个人、每个生物体而言不可避免。一个接受出生的人必须死。无论他是一只昆虫,一个人类还是一个半神人。

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不同话题的不同争论,那么多不同的观点。然而,死亡则没有任何争论,不可否认每个人都不得不面临死亡,你经常听到人们说“以死为证”。

我们在这本书的其他地方解释过死亡是神的另一形体。有人也许不接受神,否认神的存在,他无法用肉眼看见他,但是每个人最终都将见到神。如果这个人是奉献者,他会看到神美丽,超然的形体;如果他是无神论者,他将在死亡时看到神最阴森恐怖的形体。

有人也许会说,“我不信神”,或者“我没有时间去庙里见神,我有那么多事要做,我的事情优先!”

神说:“哦,你没有时间来看我。好吧,没关系。如果你不能到我这里来,就留在家里。我有一天会去你家里,让你看见我。”

那就是神以死亡的形式到来的那一天。

“mrtyu sarva haras caham我是吞食一切的死亡。”(《薄伽梵歌》8.6)

当那一刻到来时,将没有任何理由或强迫的职责,人不得不向神臣服(他的死亡形象)。因此最终他将见到神,但不是他最美丽的夏玛逊达尔形体,而是他最阴森、最恐怖的形象。

施瑞拉巴克提唯诺德塔库尔写道:

ebe na bhajile yasoda-suta carame poribe laje

(黎明时分唱的赞歌,诗节4)

“如果你们现在不侍奉雅首达的宠儿,巨大的悲痛就会在死亡到来时等着你们。你可以选择现在回避神,试图否认他的存在,但是终于一刻你不得不面对他。明智之人得知这一点后,做出决定寻找神,并毫不迟疑地向他臣服。”

下面这个故事解释了死亡如何无法避免。

*维亚萨戴瓦祖父仙逝

有一天,施瑞拉维亚萨戴瓦的祖父走近他,请求说:“我亲爱的孙子,我害怕死亡,我不想死。请仁慈地为我做一些安排,让我不死。”

施瑞拉维亚萨戴瓦回答说:“我亲爱的祖父,您怎么可能不死?每个接受出生的人都必须死。这是四海皆准的真理。我从未听说过不死之人。您在要求不可能达到的事。”

他的祖父坚持说:“亲爱的孙子,你是神的化身,你无所不能——对你对来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至少你能试着接近亚玛茹阿佳,请他不要用死亡惩罚我。”

施瑞拉维亚萨戴瓦在他祖父怂恿下,把他带到亚玛茹阿佳那里。

维亚萨戴瓦说道:“亚玛茹阿佳啊!我带我的祖父来到您这里,向您请求一件事。我的祖父不想死,因为他害怕死亡。您是死后生物体的目的地,我谦卑地请求您卸下他死亡的重担。如果您能做到,请帮我这个忙。”

亚玛茹阿佳回答:“是的,所有生物体死后来到我这里,这是确凿无疑的事实,但我不是死亡的控制者。我只能审判他们的活动,根据他们的业报回报他们。我无法阻止他的死亡。”

施瑞拉维亚萨戴瓦询问道:“那谁是死亡的控制者?”

亚玛茹阿佳回答:“玛哈卡拉.普茹萨是死亡的控制者。如果你们去找他,也许能满足你的心愿。”

施瑞拉维亚萨戴瓦听说后,准备面见玛哈拉卡.普茹萨。临行前,维亚萨戴瓦的祖父接近亚玛茹阿佳,请他同去,也许他可以建议玛哈卡拉.普茹萨阻止他的死亡。亚玛茹阿佳出于对维亚萨戴瓦的尊敬,同意了。

当他们来到玛哈卡拉.普茹萨的居所,维亚萨戴瓦解释了他们前来的原因,说道:“玛哈卡拉.普茹萨啊,您是死亡的控制者。由于惧怕死亡,我的祖父不想死。请仁慈地阻止他死亡!”

玛哈卡拉.普茹萨说:“是的,我是死亡的控制者。但是我不知道你祖父的命运是什么,我根据生物体的命运安排一切。请去找祺陀古普塔。他有你祖父的所有记录。请去那里查看你祖父的命运。”

去见祺陀古普塔之前,维亚萨戴瓦的祖父请玛哈卡拉.普茹萨陪同亚玛茹阿佳、维亚萨戴瓦和他自己,一起去。于是,四人一同朝祺陀古普塔的办公所进发。

维亚萨戴瓦接近祺陀古普塔,谦卑地请求他找出他祖父的死亡信息。祺陀古普塔,应维萨亚戴瓦之求,翻出文件,告诉来访者说,根据维亚萨戴瓦祖父的记录,他不会死。听到这个消息,每个人都欢欣雀跃、松了一口气,他们都是为了阻止祖父之死而来的。

正当他们忙着高兴时,祺陀古普塔宣布:“等等,等等!其实记录上说,只要维亚萨戴瓦的祖父没有见到维亚萨戴瓦、亚玛茹阿佳和玛哈卡拉.普茹萨在一起,他就会避免死亡。一旦这三个人站到他面前,他肯定会死…”

还没等祺陀茹阿塔把话说完,祖父便当场倒地。

我们可以从这个故事中看到,施瑞拉维亚萨戴瓦的祖父做出如此多的努力,仅仅为了遇见死亡,虽然他们不想死;他的目的在于避免死亡,但是他的努力仅仅导致他更加迅速地消亡。

尽管他没有计划死亡,仍然,他不辞辛苦确保这三个人聚集到他面前,最终不知不觉地导致他自己的死亡。

人们总是绞尽脑汁试图阻止或延迟死亡。实际上,大多数人只是在从事把死亡带得更近的活动。一切阻止死亡的努力,变成死亡的原因,如同祖父的遭遇,他不远万里、艰苦努力,仅仅为了得到让他致死的境况。

 

(四)“死亡”,生命的重要课题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想舒适地活着,没有人考虑如何很好地死去。我们追求知识,询问如何改进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生存处境,却普遍对死亡一无所知。

主奎师那在《薄伽梵歌》第八章中清楚强调了“死亡”这一主题的重要性。主在这里给出许多有关的建议,这一章从实质上来说是在探讨“死亡”。

如果我们以《圣典博伽瓦谭》为例,也能看到死亡这一主题的重要性。整部《圣典博伽瓦谭》由圣舒卡戴瓦哥斯瓦米讲述,为了回答帕瑞克西特.玛哈茹阿佳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不是如何活得更长,或更好,而是如何恰当地死去——“一个将死之人的职责是什么?”以下是《圣典博伽瓦谭》对这一事件的描述:

“曾经有一次,帕瑞克西特王带着弓箭在森林中打猎,因为追逐雄鹿群而变得疲惫不堪、又饥又渴。在找水喝的路途上,他进入了著名的沙米卡圣人的隐居所,看到圣人正闭着双眼静静地打坐。

口干舌燥的君王请求圣人给他水喝,而君王并没有得到让座、献水和动听的话语等任何形式的欢迎。于是他认为自己受到了冷落,这样想着便愤怒起来。

在离开那里时,君王因为感到受了莫大的侮辱,便用弓挑起一条死蛇,愤怒地把他放在那位圣人的肩膀上。做完这件事后,他启程返回自己的宫殿。

在回程途中,他开始思考,内心争斗着:到底圣人是真正控制住感官在闭眼冥想,还是为了避免迎接一个阶层比他低的查垂亚而假装处于出神状态?

那位圣人有一个儿子,因为是布茹阿玛纳的儿子,所以具有强大的力量。这少年在与他那些幼稚的小伙伴们玩耍时,听说他父亲的遭遇,而罪魁祸首是个君王。

圣人的儿子瞪着被怒火烧红了的双眼,边触碰考希卡河的河水,边对他的玩伴们说话,霹雳般的话语从他嘴里倾泻出来。那位布茹阿玛纳的儿子这样诅咒君王说:“从今天起算起的第七天中,一只蛇鸟就会去咬那个王朝中最卑鄙的人(帕瑞克西特王),因为他通过侮辱我父亲违反了礼仪规定。”

接着,那少年返回他住的隐居所。当他看到他父亲肩膀上的死蛇时,他不禁难过地放声大哭起来。众布茹阿玛纳啊!那位出生在安给茹阿牟尼家庭中的圣人,听到他儿子的哭声,慢慢睁开眼睛,看到自己脖子上围了一条死蛇。圣人把死蛇扔到一边,问儿子为什么哭,是不是有人伤害了他。听了父亲的问话,儿子向父亲解释发生的事情。

圣人父亲听儿子说他诅咒了人类中最优秀的、从不该受到诅咒或谴责的君王后,并没有祝贺儿子,而是懊悔地说:“唉,我儿子犯了什么样的滔天大罪啊!”

沙米卡圣人继续说:“帕瑞克西特帝王是个虔诚的君王,他声名卓著,是人格首神最优秀的奉献者。他是君王中的圣人,举行了许多场马祭。当这样的君王因为饥饿和口渴而感到疲乏时,他根本不该受到诅咒。”

圣苏塔哥斯瓦米说:在回家的路上,君王(帕瑞克西特王)感到自己的行为伤害了完美无暇、强大有力的布茹阿玛纳,是十分可憎和不文明的。这使他很痛苦。

(帕瑞克西特王心想:)毫无疑问,由于我没有按至尊主的教导做,我必定会在不久的将来被某种危难所征服。我此刻毫不犹豫地期望灾难现在就降临,因为只有这样,我才能洗清自己的罪恶,不再犯同样的罪。

由于忽视布茹阿玛纳文化、神知觉和乳牛保护,我野蛮、罪恶。因此,我希望我的王国、力量和富有立刻被布茹阿玛纳的愤怒之火烧成灰烬,以使我今后不再被这种会带来厄运的态度所左右。

就在君王这样忏悔之际,他收到消息,他被圣人的儿子所诅咒,即将被一只蛇鸟咬死。君王把这当作一个好消息,因为他将使自己不再关心尘世的事情。帕瑞克西特王在(恒河或雅沐娜河的)河岸边稳稳地坐下,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于奎师那知觉,拒绝按所有其他觉悟自我的方法做,因为他知道:对奎师那的超然爱心服务是最高的成就,高于所有其它的方法。

当时,那些仅仅因为临在就能真正圣化朝圣之地的圣人,以及所有伟大的智者和思想家,都由他们各自的门徒陪同着,借超圣之旅到了那里。来自宇宙各地的伟大圣人有:阿特瑞、恰瓦纳、沙尔端、阿瑞施塔奈弥、布瑞古、瓦希施塔、帕茹阿沙尔、维施瓦弥陀、安给茹阿、帕茹阿舒茹阿玛、乌塔提亚、因铎帕玛德、伊德玛瓦胡、梅达提缇、戴瓦拉、阿尔施提申纳、巴尔杜瓦佳、高塔玛、琵帕拉德、麦垂亚、奥尔瓦、喀瓦沙、昆巴尤尼、兑帕亚纳及伟大的人物纳茹阿达。

去那里的还有许多其他圣洁的半神人、君王和被称为阿茹纳的特殊君王(地位特殊的神圣君王),以及来自不同传承中的圣人。当所有的人都聚在一起与帝王(帕瑞克西特)相见时,帝王以正确的方式接待他们,向他们顶礼。

等所有的圣人和其他人都各自在自己的位置上舒适地坐下后,君王双手合十谦卑地站在他们面前,告诉他们他断食直至死亡的决定。

幸运的君王说:“众布茹阿玛纳啊!请把我视为完全皈依的灵魂,希望恒河母亲——至尊主的代表,也这样看待我,因为我已经把至尊主的莲花足置于我心中了。让蛇鸟或那位布茹阿玛纳创造的无论什么神奇的东西立刻来咬我吧!我唯一的愿望是,你们大家一直不断地歌唱主维施努的功绩。

再次向你们全体布茹阿玛纳致敬!我祈祷,如果我还会在这个物质世界投生,愿我将全心依恋不受限制的主奎师那,与他的奉献者联谊,友好地对待一切众生。”

完全控制住自我后,帕瑞克西特王面朝北方,在置于恒河南岸的一个草根向东的库沙草垫上坐下。在此之前,他先把他的王国交付给他儿子管理。就这样,帕瑞克西特王坐下断食等待死亡。

君王说:“值得信赖的布茹阿玛纳啊!我现在向你们询问我当下的责任。请在深思熟虑后告诉我,在一般情况下每一个人的真正的责任,特别是那些将死之人的真正的责任。”

就在那时,维亚萨戴瓦那位到处旅行、对尘世漠不关心、内心满足的强有力的儿子出现了。舒卡戴瓦哥斯瓦米接受了全体在场人员的致敬后,坐上为他准备的崇高的座位。接着,圣洁的圣人和半神人们都围拢在舒卡戴瓦哥斯瓦米身边,恰似众星捧月。他风采照人,受到全体在场人员的尊敬。

舒克戴瓦哥斯瓦米圣人十分平静、睿智地坐着,准备毫不犹豫地回答任何问题。伟大的奉献者帕瑞克西特王走近他,向他顶礼致敬,然后双手合十,用甜美的话语礼貌地向他发问。

幸运的君王帕瑞克西特说:“布茹阿玛纳啊!您仅仅是出于仁慈才来圣化我们;您作为我的客人来到此地,使我们如同在圣地一样。

“啊,圣人,伟大的神秘主义者!正如有人格首神在场时,无神论者无法停留片刻,您的出现立刻摧毁人所犯下的坚如磐石的罪恶。潘杜王的儿子们深爱的人格首神主奎师那,为了取悦他伟大的堂兄弟们,把我接受为他那些亲戚中的一员。

否则(没有主奎师那的启示),您怎么会在隐姓埋名四处周游的情况下,在我们这些面临死亡的人根本无法见到您的情况下,自愿来到这里呢?”

atah prcchami samsiddhim
yoginam paramam gurum
purusasyeha yat karyam
mriyamanasya sarvatha

yac chrotavyam atho japyam
yat kartavyam nrbhih prabho
smartavyam bhajaniyam va
bruhi yad vaviparyayam

“您是伟大的圣人和奉献者的灵性导师。因此,我请求您为所有的人,特别是将死之人,指点一条通向完美之路。请告诉我人应该听什么、歌唱什么、记忆和崇拜什么,除此之外,他还应该做什么。请为我解释这一切。”

 

(五)奉献者之死与非奉献者之死

《圣典博伽瓦谭》描述了一个故事,杜茹瓦.玛哈茹阿佳结束自己在物质世界的生命时,一架来自外琨塔的飞机将他接回主的居所。为了去到灵性天空,人们通常要遗弃物质躯体。但杜茹瓦.玛哈茹阿佳没有离开他的物质躯体,而是以同一个躯体返回他原来的居所。他将脚放在死亡人格化身的头上,登上飞往维施努楼卡的飞机。

圣帕布帕德在此解释了奉献者之死与非奉献者之死的区别。

tadottanapadah putro
dadarsantakam agatam
mrtyor murdhni padam dattva
arurohadbhutam grham
《圣典博伽瓦谭》4.12.30)

“就在杜茹瓦.玛哈茹阿佳准备登上超然的飞机时,他看到死亡的化身来到他面前。他不在乎死亡,而是趁机把脚放在死亡的头上,藉此登上了像房子一样大的飞机。”

圣帕布帕德在对这节诗的要旨中写到:

“认为奉献者去世和非奉献者去世的性质完全一样的看法,绝对是错误的。在准备登上超然的飞机时,杜茹瓦.玛哈茹阿佳突然看到死神来到他面前,但他并不感到害怕。

“死神不但没给杜茹瓦.玛哈茹阿佳找麻烦,反而是杜茹瓦.玛哈茹阿佳利用死神的来临,把脚放在死神的头上登上了飞机。

“知识浅薄的人不知道奉献者的死和非奉献者的死是不同的。就有关这一方面,可以举例说明:猫既用他的嘴叼小猫仔,也用它的嘴叼老鼠。表面上看,猫都是用它的嘴夹着老鼠和小猫仔,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当猫用嘴叼住老鼠时,它的嘴对老鼠来说就意味着死亡,而当猫用嘴衔着小猫仔时,小猫仔则乐在其中。当杜茹瓦.玛哈茹阿佳登机时,他利用死神前来向他致敬的机会,把脚放在死神的头上,登上了这节诗中描述的如房子(grham)一般大的独特飞机。”

 

(六)死亡的目的

(摘自斯蒂芬卡那普.施瑞南达.南达那帕布编写的书籍《面对死亡:迎接来生》)

很多人也许要问:为什么存在死亡?人们为什么不得不死?

然而,我们应该知道没人真的会死,死亡这一程序有其存在的目的。死亡不仅对已故之人具有意义,也帮助后来之人正确理解它。

它将已故者带到一个新的存在层次,结束一个人此生中的教训、责任和依附,将他们带到下一生。同时,对于那些剩下的人,他们必须吸取经验,接受人生的新挑战。

例如,当父亲去世,儿子必须背起新责任和经历的缰绳。当一个孩子死去,可能是由于前生的因缘债务,在这一生中结束业报反应来完成这一业报。

我们必须超越我们基于躯体身份与彼此建立的关系,深层次探索“我们是谁”。死亡以这种方式帮助我们觉悟、超然于我们太熟悉的尘世依附,以及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局限性。

灵魂的成长是一个逐渐的、完整的、成熟的过程,它要经历富裕和贫穷,高贵和低贱,无知和教育,既做男人又做女人,处于各种各样的环境和文化中。仅有一个躯体,或一生不可能做到。你可以在想要的时候接受,但也可以马上调整你的知觉,使之快速结束。

在我们准备好自愿摆脱物质生存的错综复杂之前,我们通常要经历物质生存的方方面面,继而变得更倾向于探求我们的灵性身份。

藉由死亡,我们在不同的境况中再次出生,这境况给予我们不同的教训和见解,推动我们向前,从短暂的虚幻中梳理出永恒不变的真理,觉悟我们真正的灵性身份。

因此,每一生如同一个教室,用一系列的事件教导我们:我们是谁,我们是什么。

当我们最终理解了,我们真正的灵性地位时,我们就从这生生死死、起起伏伏、或上至天堂下至地狱的轮回圈中毕业,进入我们永恒、灵性的真正家园。

做到所有这些只需要调整我们的知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