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前大众文学中的道教文化内涵

时间:2019-01-03 08:57:30   来源:周公解梦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道教文化陡然成为了中国大众文学(尤其是网络小说)重要的表现内容。本文尝试着对这种文化现象的主要表现方面及其内在的社会文化促成因素略作讨论。

  一

  在 20世纪的绝大部分时间里,道教思想学说与中国精英文学的创作基本处于一种隔绝的状态,与大众文学的创作也呈现出疏离的态势。“五四”运动中一些启蒙思想者的观点直接促成了这种状况。

  这种情况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发生了一些改变。当网络小说兴起,成为大众文学主力之后,道教文化成了大众文学中一种主流的思想内容。

  以当前最大的网络原创文学网站——起点中文网为例,①其流行的小说不出“仙侠”、“玄幻”、“奇幻”、“科幻”、“都市”、“历史”这有限的几种类型。“仙侠类”小说与道教文化关系之密切不言自明,其他一些小说类型中也有不少作品有意无意地援引道教文化元素作为小说情节的框架性支柱,像打着“玄幻”旗号的《庆余年》、打着“奇幻”旗号的《异人傲世录》、打着“科幻”旗号的《师士传说》、打着“都市”旗号的《天擎》、打着“历史”旗号的《中流击楫》、《华夏立国传》、《回首东顾》等等都是较有代表性的作品。

  道教题材的作品数量众多,拥有庞大的读者群,这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些作品中我们能够发现,不少大众作家正在锐意探讨道教作为一种宗教信仰的某些本质性问题。他们力图以现代的人文意识,结合其他宗教的神学研究成果,重新阐释道教文化的内涵。许多创作者明确表达了这样的思想倾向:以道教为本体/本位,构建一种中国式的超越理论。他们希望,在当前这样一个时代,这样的一种超越观念能够抚慰现代人的灵魂痛苦,成为他们精神生活的根。

  这些作品的艺术成就有高低之分,对道教文化的认识、理解也有精粗之别,但概括而论,他们对道教文化的表现大多集中在道教神谱、道教信仰、道教贵生论、法术等几个问题上。限于篇幅,我们在此主要讨论大众小说对道教贵生论、法术的表现,这方面的话题较能体现道教独特的文化价值。

  二

  相比其他的宗教学说,道教的贵生思想异常独特。

  绝大部分的宗教理论在设计终极超越理想的时候,都把人的肉体存在和现实的生命形式当作亟待被否定的一个环节。所谓超越者,即超越现世与现实束缚的意思。而道教则不然。它的终极超越理想,是要超越现实一般肉体的局限,从而达到“长生不老”的境界。人的肉体,在此不是被否定的环节,而是人类得救的希望源泉。人类之所以会死,一方面是因为没有正确的信仰,另一方面,却是因为没有掌握正确的肉体训练技术(以及道门秘传的法术)。而后一条似乎更具有绝对意义。绝大部分道教派别都不认为单纯信仰“三清道尊救苦救难”就能保证信徒长生不老,强调要践行其门派特殊的肉体淬炼之道,并认为这种践行本身自然就是信仰三清道尊的体现,而这种肉体淬炼之道更在实质上祛除了肉体中那些致死因素,使得人们获得终极拯救。

  道教贵生论支派繁多,这里我们主要只谈三点:忘情说、三尸说、丹道论。

  在绝大多数的道教派别中,“忘情”都是一种基础性的修炼功夫。道教强调,人可以通过修行使得自我(这个自我不是现代哲学的自我意识,它同时必然地包含了对个人独特的唯一的肉体的控制与运用)与道相合,从而获得终极解脱。但显然,自我/个体并非注定能够融合天道,在修行的过程中有许多外在的诱惑,它们使得人们放弃对道的终极追求而沉缅于这些易得但却致死的享受。这其中,情的诱惑是最强大的一种外在诱惑。对于一般人来说,情随他的生命而生,随他的生命而动,肉体与情似乎是一个不能分割的整体。但归根结底,无论情感、情绪或情欲等等,只要是情,都是受到外在的刺激而产生的,人不能自由地控制它,这就足以证明这个个人还不足以把握住道的根本。当然,所谓“忘情”是一种很玄妙的境界,它并不完全是绝情、灭情、无情。所谓“忘”者,有时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有”,就如人们从来不会特意记得去呼吸,但他从来都在呼吸那样。因此,如何理解“忘”,如何做到“忘”,不但是基础性的修炼功夫,同时直接就是一种终极的解脱之道。所以,中国古代达者才时有感慨:惟太上才能忘情。

  不少小说家试图根据道教的“忘情说”来构建小说文本中世界观的基本框架。《风起紫罗峡》、《阴符方士》等作品的描写比较有代表性。小说《风起紫罗峡》借书中修道者风闲的故事写道:“一般的修道者的七情六欲,全部是修道的拦路虎,因为这七情六欲,好色好杀好财的心念,并不完全属于自己,而受到了外来的上天的神识或者天魔的魔识的影响,所以才会颠倒迷醉,甚至本来聪明的人,在关键时,偏偏倒行逆施,自取灭亡。但是对于风闲来说,所有的心念全部纳入一个整体,虽然不敢说绝对控制,但是,一有非正常的神念波动,立刻会被镇压和消灭,外来的神识,根本无法影响他内心的心理活动。……只要无所求,当然毫无缝隙。……上天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那是绝对中无有丝毫怜悯的意志。”②

  “三尸”是道教贵生论的一个重要概念。道教内有一个流行的说法:“只因三尸未斩,六气未吞,空用功夫千载。”就是说如果不能祛除人体内的三尸神,花多大的工夫都不能修成正果。

  什么是三尸神呢?道教内部纷争颇多。(《抱朴子》、《太平经》等道教经典对之的解释便有不同。)不少大众小说写手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何谓“三尸”、什么是“斩三尸”的道法作出了各自的解释。如《再起封神之我是申公豹》中主角陆飞在教训土行孙时有一段话:“你现今已是平白得了此多道行,想来也是该知了些天机,我但劝你,好生在这里修养心性,早日修成六朵金莲,迎来那斩三尸,去了三念,成就圣人之道也无不可。但你要切记,心性一门,最是凶险,如若乱了心性,就算你有通天道行,也终归无用,切记。”③

  这样,斩三尸就变成了一种心性的修炼:“斩却三尸则无善心无恶心无执心。”④而此种修行在小说中成了得道的关键:“斩一尸三花聚顶,斩二尸得道混元,斩三尸成就圣人,心性,很重要的。”⑤

  小说对于三尸的解释明显受到了佛家学说的影响,与传统的道教三尸论有些差别。不过,从中也可以看出,作者对道教的三尸说是有一些认识的,并试图将此与终极超越形成某种逻辑上的联系。这种思想认识在传统的大众文艺中是不多见的。

  丹道论是道教贵生论的基石之一。丹道说的形成,明显以中华养生论与天人合一观作为思想基础。但“丹”的观念的提出,却是道教思想家的一大发明。张广保认为:“道教正是依据先秦道家的……思想,展开其内外丹道。他们依据人体小宇宙的思想,通过将整全的宇宙或纳入丹鼎(外丹),或纳入人体(内丹)。其具体的推论方法在内丹道是以人体膈以上取象天,膈以下取象地(全真道的观点),以五脏比五行,以气血比阴阳;外丹道则以上鼎象天,下鼎象地,开八门以象八卦,以铅汞二药比阴阳二气。他们又通过在丹鼎或人体中逆向摹拟道生万物的整个演化过程,最终炼就一种特殊的物质形式——丹,并凭藉这种凝结着宇宙精华的丹来实现与道体的契合。”⑥

  大众作家们对所谓的丹道理论当然没有这么清晰的认识,但根据自身对集体无意识中这部分道教文化内容的回想,他们非常积极地在作品中彰显这种丹道观念。他们对丹道说终极效应的记忆尤其深刻。他们在潜意识深处似乎都默认了这样的观念:人体内能够形成一种基于肉体又超越肉体的“特殊的物质形式——丹,并凭藉这种凝结着宇宙精华的丹来实现与道体的契合”。在当前的大众创作中,凡是涉及个人修炼话题的作品,不管是东方仙道还是西方魔法,不管是武术技击还是科幻类的人体改造,大部分作品都将丹道说,尤其是内丹术当作了一个不证自明的前设。

  但需要指出的是,大众作家们对于丹道论的运用一般也就停留在这种无意识借用的水平上。而对于丹道究竟是什么,如何通过丹道来设想一种独特的超越之道,绝大部分大众作家们并没有进一步思考和发挥想象的热情。

  道教贵生论的重要理论构成,还包括天人合一论、元炁论、元神论等等。这些,在当前的大众创作中也都容易见到,限于篇幅,在此我们就不一一枚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