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词谐音起名

时间:2022-03-27 23:30:02   来源:周公解梦

  借词谐音起名

  同声起名法就是利用某些字词在语音上的相同或相似这一特点,互相假借,表情言志。

  在客观上为我们提供了同声起名的有利条件,再加上人名主要用于称呼,往往有意无意地表现出与本字同音的不同字的意义,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赋予不同的感情色彩。

  例如:“庞博”、“钱芳”、“钱进”这些名字,除了广识博学之意外,还有暗示的另外一层意义在里面。

  有很多同音不同形的名字,听到就会令人联想翩翩,从而使名字更有内涵,更耐人回味。

  贬义起名多用于文学作品,还有我国农村有传统的风俗,起个坏名好养活,在农村这是挺常见的,而在文学作品中的贬义名字,就是作家幽默的暗示了。比如我们以前看的一部电影,古妆戏里面有个糊涂县官就叫“胡来”,一听名字就知道他不是个好县官了。还比如各种影视、小说作品,常可见到这类名字,也有种种化名等。比如铁凝的小说《永远有多远》的女主角“白大省”,就暗含“白白省悟”的悲伤情绪,又如电视剧《新星》有一位村干部叫“潘苟世”,他脱离群众,仗势欺人,既有“苟活于世”的意思,也谐“狗势”之音,暗含“狗仗人势”之意。

  用谐音起名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美化”,把不太文雅的小名用同音字一换,就成了一个美丽、深刻的名字。

  比如著名作家贾平凹的名字,就是从小名“平娃”演变而来的。再如乳名小丫长大后变为“晓娅”。

  中国的传统,姓和名是一体不可分的。所以我们对名字的谐音一定要综合起来总体考虑。

  比如:“信”字,意、音皆好,用作名字很有男子气概。如果姓吴,称吴信,听起来与“无信”有何区别本来姓归姓,名归名,但连在一起读来却不太好听。从以上谐音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知道,谐音用得好,可以使姓名相映生辉,谐音用得不好,使人容易从其名字上联想到他的个人,有时还会给人留下取笑的话柄。姓氏的谐音尤其需要加倍留意,历史上为谐音所累,最为有名的个案要算是慈禧怒贬王国钧(与“亡国君”音同)了。国君亡而国不存,也难怪最爱迷信的慈禧忌讳。“王”姓是中国一大姓氏,使用得当则可大放华彩。

  如元代《西厢记》的作者王实甫,北宋宰相王安石,著名作家王蒙、王安忆,晋代书法家王羲之,著名诗人王维,当代评论家王干等等。虽是大姓,但使用不当则会使人联想到谐音“亡”上。如王佳,看上去也算是一个好名字,但听来却与“亡家”近似同音。以父母的姓联合起来起名,现在似乎是越来越流行的时尚。两个姓氏如能珠联璧合,也是很有意义的。如“金珠”就是“金”和“朱”的结合。“辛”“甘”结合起来也很巧妙,还有“董”“李”也是很有意味的两姓结合名。随着人们文化知识的增多和修养的提高,人们也越来越注重自己的符号——名字了,因此,起名时一定慎重研究,三思而后行。起个好名字,享用终身。